2023年05月23日
第05版:05

你会和孩子“说话”吗

“我父母以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怎么我用相同方法去教育孩子就没有效果呢?”“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面对家长的困惑,我市多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有什么“妙计”——

于丽丽(左)正在和家长谈心

贺欣在讲课

本报记者 李小贤

在贺欣组织的一场家庭教育活动中,有家长红了眼圈流下了眼泪。

是什么让家长如此激动?原来,贺欣只是让家长“化身”孩子,体验了一些家长与孩子对话的情景。

“换个身份去体验,我才发现,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我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位家长说。

“气死我了,我想揍他”

贺欣是我市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今年39岁。

2022年,家庭教育指导师已正式成为国家新职业。

家庭教育指导师就是从事家庭教育知识传授、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家庭教育活动组织等的人员。他们通过专业知识,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环境,并作为参谋给有需求的父母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为了让家长改变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贺欣组织了上百场家庭教育公益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贺欣精心准备了家长体验环节。一位家长“化身”孩子,面对其他家长说出“气死我了,我想揍他”这句话,听听各位家长如何回答。

家长们给出的回复是“你不能生气”“打人是不对的”……这些回复没有让“孩子”平静下来,反而让“孩子”情绪越变越坏。

“气死我了,我想揍他!”“孩子”又重复了这一句话。这次,家长们的回复温情了一些:“我知道你生气,你愿意打打抱枕让自己好一点吗?”“一定是发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你愿意和我说说吗”……听了这些话,“孩子”打人的冲动逐渐消失了,情绪慢慢平静下来。

通过体验,家长们从中真切体会到了不同沟通方式带给孩子的影响。两种回答会让孩子接受到不同的信号,也会影响到孩子接下来的行为。

贺欣从事心理辅导、家庭教育已经6年了。这些年中,她接触过很多家长。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根本不理解,只是简单地指责或说教。另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一点点“风吹草动”时,就会过分焦虑,这样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曾有一对夫妻找到贺欣寻求帮助。他们的孩子厌学,躲在家中不出门。他们很不理解,劝过孩子,也指责过孩子,却没有成效。

贺欣在和两人沟通过程中,夫妻双方就先吵了起来,纷纷指责对方。贺欣了解到,这对夫妻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吵架,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爱她。

“每个家庭就像一个鱼缸,家长就相当于是水,孩子是鱼,当水太浑浊了,鱼怎么会生活得好呢。”贺欣说,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贺欣帮助这对夫妻看到了彼此在家庭中的付出,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关爱。贺欣提出让妈妈在孩子面前多欣赏爸爸的能力,爸爸在家中多关注妈妈的内心。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父母要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将情绪宣泄出来。

贺欣和孩子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指导他们怎样应对。在贺欣的帮助下,孩子的状态好多了,也顺利回到了学校,家庭关系也融洽了很多。

“小题”该不该“大做”

李萍今年54岁,是一名老师,同时也致力于家庭教育工作多年。李萍说:“家庭教育指导师指导的是家长,并不是为孩子做培训的。”

在与家长们的接触中,李萍看到,大家对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渴望能够把孩子生好、养好、教好,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确实存在着育儿的困扰。“父母以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怎么我用相同方法去教育孩子就一点效果也没有呢?”“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实在是没办法了”……

李萍说,想要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家长的认识非常关键。

有两个家庭给李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个家庭中各有一个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当时,李萍发现两个孩子出现了不同程度、不由自主地挤眼睛、耸肩膀的情况。李萍立即与这两位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告诉了他们。

一个家长觉得孩子没什么问题。另一个孩子的家长很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了正规的检查及对症治疗,同时又向李萍咨询亲子关系沟通方面的建议与方法。

因为两个家长对待孩子态度与做法的差异,后期两个孩子的表现明显不同。家长不太重视的那个孩子,抽动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了,并越来越自卑。李萍两次和他的家长沟通,但家长一直认为李萍是小题大做。

另一个孩子得到了及时、专业的治疗,这名孩子的家长积极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知道了孩子抽动原因,获得了更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知识。在父母积极应对下,孩子抽动的症状逐渐缓解并消失了。

李萍接触了不少家庭,经常有家长向她咨询家庭教育的问题,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李萍说,作为家长,在此时,应该给他们正确的引导,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不正确,就会起到反作用。家长要调整心态,多倾听,少提要求,多理解,少控制。对任性的孩子,父母一方面温柔地坚持边界与规矩,一方面又要对他合理的自我主张采取宽容和引导的策略,宽严有度进行教育。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行为的自然结果,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培养孩子独立思考与行为选择的能力。

一句一句,指导家长去回应

于丽丽是沧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副主任兼沧州市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她既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导师。

于丽丽格外注重家庭教育,始于自己的孩子。当时她的孩子上二年级,比较情绪化。怎样“养娃”困扰了她许久。她翻书本,向他人学习,上专业课程……越学习越觉得养育孩子的门道多。她学习了心理学、教育学等系统知识,让自己成了一名“合格”的家长,也开启了自己的事业,专注从事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的工作。

2020年,在市妇联的指导下,她所在的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了幸福妈妈微家平台,内容涵盖家庭教育、心理疏导、爱心援助等,而家庭教育则被摆在了第一位。

于丽丽所在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市妇联还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读书会、家庭教育沙龙等活动,将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给需要的家长。

“光教理论不行,还得把实操方法教给家长。我曾一句一句教过家长怎么和孩子沟通。”于丽丽说。

有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压力非常大。孩子经常头昏沉,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状态不好。成绩的下滑更难以让孩子接受。对于家长的劝说,孩子也听不进去。

家长带着孩子找到了于丽丽。于丽丽为孩子做心理疏导,让孩子的情绪得到了释放。于丽丽发现,孩子更多的焦虑来源于家长,她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

想要帮助孩子走出这个阶段,需要家长去改变。于丽丽与孩子的妈妈进行沟通得知,母女俩沟通时,孩子只要说出自己的困扰,妈妈总会劝她“想想积极阳光的事,别想烦心的事”。这根本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

于丽丽将家庭教育的心法和技法教给了这名妈妈,可是遇到具体的事时,这名妈妈就又不知道怎么做了。有一次,孩子说了一句话,这位妈妈不知道怎么去回应,便通过微信求助。于丽丽就一句话一句话指导着她去回应孩子。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他们正处于特殊的时候,就需要特殊的帮助。哪怕是一句话一句话去教,我也觉得非常有意义。”于丽丽说。

家长要当好“学生”

随着“家庭教育指导师”被认定为新职业,热度迅速传导至培训和就业市场。一些机构瞄准有人渴望“一证傍身”的心理,打着“无门槛、无要求,参加培训即可拿证,拿证就能上岗”的口号“割韭菜”。目前,该职业仍缺乏明确的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

记者了解到,家庭教育指导师这个职业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应时而生、应需而生”。但家庭教育指导师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职业,不是简单拿到一个培训证就能从事的。从业人员应该秉持职业伦理,具有教育情怀,内心对这个职业高度认同,有强烈的个人从业意愿,且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于丽丽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们需要不断学习,获得家庭教育知识,跟孩子共同成长,才能促成更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从业者只有具备持续不断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以专业的知识素养应对万变的实际问题。”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3-05-23 “我父母以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怎么我用相同方法去教育孩子就没有效果呢?”“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我都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面对家长的困惑,我市多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有什么“妙计”——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1752.html 1 你会和孩子“说话”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