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艳 摄影报道
宽敞的教室里,智慧黑板上播放的是国家老年大学教师教授的乐谱知识。讲台下,30多名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线上授课结束,沧州开放大学的老师开始针对刚刚播放的课程进行线下辅导,学生们踊跃提问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
不同于以往的老年大学授课模式,这些学生正在体验的是线上+线下的新型授课方式,线上为他们上课的都是国家老年大学的专业教师,学生们也有了新的身份——国家老年大学的在册学生。
谈及久违的课堂,许多头发已灰白或全白的学生很激动。银发之下,是一段段精彩的人生故事、一个个有趣的灵魂,展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热情和人生态度。
上了9年大学的“老小白”
今年70岁的吕友是试点精品班“歌唱与识谱”专业的学生,风趣幽默的他自称是“老小白”。“老”指的是年纪,“小白”是他刚学的一个网络词汇,指“新手”“菜鸟”。
“真没想到上了9年老年大学,竟然‘升’到了国家的学校里。”说起自己退休后的求学经历,吕友高兴得打开了话匣子。
退休一年后,单位给了吕友一个沧州老年大学的名额。最初,他还不想去,但碍于单位同事的面子,就不太情愿地报了个素描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吕友对自己最初上学时状态的描述。
令他没想到的是,上着上着,他竟然喜欢上了老年大学的氛围。素描班毕业后,吕友又先后报名了花鸟画和国画专业。
画出点名堂后,吕友嫌自己落款的字不漂亮,又报名了书法班。
几年的时间,吕友从一个不想去上学的人变成了一个上学“有瘾”的好学生,学到知识的成就感和与同学老师交往的愉悦感都牢牢地吸引着他一次次走进教室。
书法、绘画、剪纸、刻纸都学了一遍后,2022年,爱学习的吕友又报名了沧州开放大学老年教育口琴班。
正是这次报名,让吕友有机会进入国家老年大学的课堂。
今年3月3日,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举办试点精品班是国家老年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习支持服务的一次探索和尝试,首期面向国家开放大学5个省分部定向招收老年学员。
沧州开放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承担部分课程试点工作。试点精品班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国家老年大学云课堂进行线上学习,由沧州开放大学聘请优秀专业教师进行线下辅导,班主任随班进行学习支持服务。
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吕友第一时间就报名了“歌唱与识谱”班。
“线上老师教授的知识很实用,但我们年纪大了,接受能力慢一些。线下老师紧接着就会给予更细致的辅导,同样的内容,两个老师讲两遍,就能记个差不多。”吕友很喜欢这种新型授课方式:“实在记不住的,回家后还可以登录国家老年大学的网站,看课程回放。”
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59岁的陈金生是吕友的同班同学。“真没想到,我能进入国家老年大学的试点班学习,很荣幸。”陈金生说,“每次登录国家老年大学的网站,我都会从心里生出一种自豪感。”
退休后,陈金生报名了沧州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的口琴班。
学习吹口琴,陈金生是零基础。为了能更好地学习,他会到图书馆借阅乐理方面的书籍参考。
就在陈金生觉得乐理知识生涩难懂的时候,国家老年大学试点精品班招生的消息让他欣喜不已,他果断地选择了“歌唱与识谱”和“毛泽东诗词欣赏”两个专业。
“老伴说‘这就叫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我正想学乐理呢,就有老师来教,还是国家级的专业老师。”4月初,开始上课后,陈金生从没有缺过课。
重新坐进阔别几十年的教室,他感触格外深:“现在做学生真幸福,几十年的时间,连上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黑板是可以推动的,还可以作为多媒体播放教学视频,咱沧州的退休老人可以上国家的老年大学,还可以云听课。”
为此,陈金生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每次上课都聚精会神地听讲,认真地做笔记。课后,还会登录学习网站,复习上课内容。
“可能是因为我比其他同学年轻一些,我觉得我掌握得特别快。”经过专业的学习,原来看不懂的乐理书籍,陈金生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了。“做一个优秀学生的感觉还不错。”
乐理知识的学习,仿佛为陈金生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一次,老师给留了一个作业:把《绿岛小夜曲》从C调换成F调。陈金生在家憋了3天终于完成了乐曲曲调的转换。他兴奋地用口琴去吹奏,当听到不同调子却同样旋律的乐曲时,他很兴奋:“那种感觉就像是工作中解决了一道难题一样有成就感。”
“背上书包重返校园”
每次去上学,60岁的张泽珍都会背上她专门购买的双肩包,她觉得这样背着书包去才有上学的样子。
55岁那年,张泽珍退休了,和儿子一家在美国生活了两年后,她和老伴回到了沧州。在美国的经历让她有了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感,她想学好后教给在美国的小孙女。于是,她报名了沧州开放大学老年教育的民族舞和书法专业。
今年3月份,张泽珍又在试点精品班里选择了诵读专业,她想把自己的普通话练过关,再去美国时,教给小孙女字正腔圆的中国话。
“本来以为诵读就是说话,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真正学下来,才知道发声也是有技巧的。”张泽珍以前做不到气沉丹田,说话、唱歌都觉得没有底气。自从学习了如何用丹田发声后,她才理解了什么是“声音的质感”。
“线下老师的指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线上没听懂的都可以询问老师。面对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进步自然就快了。”张泽珍学得很认真。
能熟练控制气息后,张泽珍再和4岁的孙女视频时教给她用丹田发声的办法。没想到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竟然学得有模有样。孙女和张泽珍约定,以后学了新知识,还要教给她,她要去教给美国的好朋友。
从那之后,孙女敦促张泽珍:“奶奶,作业完成了吗?好好学习呦,学会了才能教给我。”
在诵读的课堂上,笑料不断。一次,老师教绕口令时,说道“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张泽珍和一些同学总是把“标兵”念成“标本”。张泽珍笑称自己是“舌头打结”。经过线下老师的耐心指导,学生们用不求快求准的方法先将字音读准,再追求绕口令的速度,终于念对了。
一次,张泽珍在观看国家老年大学的课程回放时,发现茶艺课程也是可以观看的。于是,一直想学习茶文化的她又跟着线上老师学起了茶艺。
“老师冲泡的茶,隔着手机屏幕仿佛都有香味。”每周四上午,张泽珍准时等在屏幕前上国家老年大学的茶艺课。
红茶、绿茶、白茶、黑茶……自从上了茶艺课,张泽珍家存茶的种类丰富起来。
煮水、洁具、赏茶、投茶、洗茶、泡茶……张泽珍享受着学习带来的乐趣,连喝茶也变得特别有仪式感。
“满汉全席”
68岁的刘志杰是试点精品班中华韵健身操专业的学生。
55岁退休后,刘志杰先是照顾半身不遂的母亲,后又照顾身体不好的公婆,一直到62岁时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多年照顾老人的经历让刘志杰感到,人这一辈子身体健康最重要。
为此,她报名老年大学时选择的都是运动类的专业,太极、舞蹈、瑜伽。
看到试点精品班中有健身操专业,刘志杰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刘志杰是个特别认真的学生,上了几次线上课程后,她发现,线上老师重复的讲解比较多,不利于学生记忆动作,于是向线下老师反映了这一问题。
很快,线下辅导老师就将线上授课的动作要领剪辑出来,发到班级微信群中。
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很快就给解决了,刘志杰练健身操的积极性更高了。
作为第一批国家老年大学试点精品班的学生,刘志杰格外珍惜这一机会,并充分利用了国家老年大学的云课堂平台。
除了在校上课,她在家时,也利用空闲时间把云课堂中的服装设计、花卉、烹饪等课程一一认真学习。
“云课堂的丰富课程有种满汉全席的感觉,那么多‘好菜’在眼前,我肯定都想尝尝。”为此,刘志杰一次次婉拒了朋友出去玩的邀请。当告诉朋友“得在家上课时”,她心中也会生出无限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