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回眸》一直放在案头。之所以迟迟未动笔写点感想,除了瞎忙,就是不敢造次。
这本书的作者——原市政协副主席张兴华的文与人,皆平实可亲,终是在他的一再鼓励下,有了写点什么的勇气。
《回眸》一书采用最朴实的装帧,化繁为简地分了“真情”“感悟”“深思”“悦读”四个章节,朴素,大方,没有放一张图片。就像作者的为人,低调,真诚,坦然。他写亲情、友情、乡情,他写所见、所感、所悟,他写读过的书、交过的友、爱过的人……娓娓道来,无一字不真。就像面对他的人,即使不熟悉,也会选择相信。他用家乡话一句句喊着你“老妹子”时,你怎会不想起老家的老哥哥?他一口一个“辛苦啦、麻烦啦”,就像他仍是老家那个在地里劳作的农民。种过地、打过铁、干过公社“八大员”,从农民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回归农民,然后开始担任从乡镇到县市的领导,走农户、蹲地头、查虫情、写消息、排万难、定决策,风里雨里半生走过,都没有改变他骨子里的农民本色,依然谦逊甚至谦卑。不了解他的人,甚至会被他这种谦卑吓到。就像一条越过千山万壑奔向大海的河流,辽阔而宁静。
他一生守着父母的教诲。小时候吃了人家晒的地瓜干,母亲指着他的脑袋说:“小时候敢偷人家一根针,大了就敢牵人家一头牛,从小要走得直行得正,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后来父母都不在了,他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每每伫立在父母的坟前,感恩父母在我生命里留下的所有印记,想起年少时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父亲的深沉,母亲的宽厚,永远的怀念,如烟的往事,对自己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和深刻的警示”。
他记得每一位殷殷嘱托过他的人。“一次次远眺追寻,难以忘怀的百姓深情愈来愈浓。我忘不了25年前两位农民朋友的直言忠告。那时,我刚走上组织工作的领导岗位,乡下的两位农民朋友专程来家中做客,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告诫我,当了领导干部千万不要用错了权,花错了钱。语重心长的两句话,我从来不敢忘怀。而今已步入老年,我更能真切地从挚友、诤友的关爱中体味出幸福和真情的可贵。”
他对人至诚,连续24年都会去看望在外地的恩师,直到他老人家仙逝并亲自料理了后事。他一遍遍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朋友,他说,“一路走来,一年又一年,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冬寒。一年又一年,从孩童走进青年,又从中年步入老年。而回到老家才知道,一星一月、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总关情,鸡狗叫声、大人的吆喝声、孩子的吵嚷声皆是歌”……
他守得住静,他说,“我以为,学会静思,面对浮躁之气,远离非分之想,让心灵回归纯净,是一种人生的秘诀。人生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心灵的富足。人在旅途,喧嚣声声,坚持静思而行,往心里感到踏实的地方走,明天会更美好”。他说,自己年轻时父亲告诉他了一句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是他崇拜的诸葛亮《诫子书》里说的。他就用这句话规范了自己半生。
《道德经》中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回眸》通书都没有高深难懂的语言,而是用浅显明了的语言娓娓诉说。其中有一段话似是恰恰做了老子这段话的注脚:“随着时光飘逸在风中,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有一种热流在涌动。几十年,穿过岁月的阻隔,每一个细节都因风雨而弥久历新,长成一树的枝繁叶茂,是那么四季常青,生机盎然,那关怀备至的叮咛教诲,引领我向前行进。”
安静柔弱、谦卑处下之根,长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