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9日
第19版:19

南川楼遐想

□韩书运

河岸有一馆所叫南川楼。

登临沧州古城南眺,平畴沃野,一马平川,运河蜿蜒流淌。两岸杨柳,田园稼穑,沿河村落棋布,朝霞中鸡鸣犬吠,夕阳下袅袅炊烟。河中舳舻相接,帆樯林立。南城墙下,津渡熙攘,码头繁忙。这视野之内便是南川,南川楼也因此而得名。

早在嘉靖十一年前,南川楼或毁于雷电火灾,或毁于刘六、刘七兵乱。直到嘉靖十一年夏天,长芦盐运使郭五常主持重建的南川楼竣工。南川楼是当时沧州城外第一高楼,有鹤立鸡群之显赫。此楼是盐业管理办公楼,也是官员会晤消遣、盐商吃住娱乐的场所。

此楼的格局与规模和著名的衙、署、府第、官邸相比,算不上气派,却牵动着帝国神经。出入南川楼的人,都是为了一样东西——盐。现在人看来盐只不过是厨房里的调味品,岂不知从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管理国家财政开始,无一例外地由国家强制专营。自此,盐和国家兴衰有了直接联系。长芦盐在海盐中的地位仅次于淮盐,常年为国库输送着白花花的银子。常言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可想,盐官郭五常重建南川楼也就有了重大意义。

历代盐官都是肥差。手中有盐引,还有强硬的执法权。在盐税变为公帑的同时,被巧立名目截留一点也不足为奇。盐官们坐在华丽的轿子里,前呼后拥,他们从来不为银子的事情发愁,只想着怎样才能得到上峰的喜欢与庇护。

其实,盐官也不乏有忧国忧民之志者。宋代,晏殊任盐城盐仓监,勤于职守,两袖清风,干练果敢,盐税连年增加。盐城一任,建立书院,亲自讲学,传道解惑,留下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佳句,后来进京当了宰相。接替晏殊的是吕夷简,做盐仓监数年,把盐民、盐商和市场管理得井井有条,进京后三次拜相,载入史册。接替吕夷简的是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范仲淹。为防止海潮漫滩,影响生产,筑起近四百里海堤,后人称“范公堤”,范仲淹从盐城离任时才三十七岁,之后也成了名垂青史的宰相。

而长芦盐运使麾下沧州的知名盐商,搜肠刮肚也说不出一二。也许是明清以来沧州盐业在济南与天津的夹缝之间,一度长芦盐司与山东盐司合并,之后长芦盐运使司迁往天津。这期间淮盐司却出现了很多大盐商,借助长江、淮河、运河之便,扬州便成了全国最大的盐集散地。大盐商聚集扬州,数以百计。清朝中期最出名的是黄至筠。扬州有个“个园”,个园是中国四大明园之一。黄至筠为修个园花去六百万两银子,可谓挥金如土。后花钱捐了个“两淮盐运使”的大官,实现了由盐商到高官的华丽转身,成了名副其实官商一体的大富豪。

这些盐商走南闯北,视野开阔,实力雄厚,挑起事端也会将时局搅得天昏地暗。王仙芝、黄巢几个盐商举起反唐大旗,令近三百年的大唐社稷坍塌国力大衰。起义失败之后,又是一个盐商钱镠渔翁得利,趁机扩充势力,建立吴越国,成了开国国君。一个盐商把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国泰民安。不但治国有方,治家更是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的《钱氏家训》。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钱家人才辈出,远的不说,现代就有钱学森、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其琛等几十位名人大家。

并非所有盐商都能赚的盆满钵满,也有亏掉血本被逼揭竿而起者。元末盐商张士诚就是一例。盐官贪腐,张士诚要从盐官手里高价购买盐引,又要高利贷筹集资金,往往是“春贷秋偿,盐不抵息,终年辛劳,不得温饱。”无奈之下,张氏四兄弟连同十几个要好的“哥们”凭借十八根扁担打出一片天地,几年之后建立政权,自称吴王。之后谋士与张士诚政见不合拂袖而去。刘伯温邀请他不出,朱元璋召唤他不从,一头扎进书屋,他就是写出了不朽之作《水浒传》的施耐庵。

郭五常修建的南川楼成了盐官、盐商的乐园。在这里逍遥行乐,升官发财,而支撑南川楼歌舞升平的却是苦难盐民。盐民也叫“灶户”或“盐丁”,他们是没有资格来到南川楼的,来到这里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沾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真正创造财富的盐民不能享受财富。这位郭大人还是体察民情的,做为盐官,虽然不能改变盐民命运,但从内心同情盐民,仅此一点也难能可贵。他写过一首《悯盐丁》:“煎盐苦,煎盐苦,濒海风霜恒弗雨。赤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空积卤。借贷无计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亡五。晒盐苦,晒盐苦,水涨潮翻滩没股。雪花点散不成珠,池面平铺尽泥土。商执支牒吏敲门,私负公输竟何补。儿女呜咽夜不饮,翁妪憔悴衣褴褛。古来水旱伤三农,谁知盐农同此楚。”盐民无缘见识南川楼,甚至没有听说过南川楼,他们的一生只在严寒酷暑中饱尝着盐的味道,他们流出的汗是咸的,流出的泪是咸的,流出的血也是咸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做官的普遍理想,而不是普遍现实。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还是可以做的到的。郭五常作为一个封建官员,在盐运使任上留下一座南川楼,一首《悯盐丁》诗,也不枉为盐官一任了。

2023-05-09 □韩书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90106.html 1 南川楼遐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