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小时候的农村,人们热爱的都是这样的生活。人们甚至把牛与妻子、儿女连在一起,当作理想生活的标志。那时,常常听到这样一句顺口溜,“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一点不夸张地说,那时候,牛就是乡村的“拖拉机”,做什么农活都离不开它。在机械还没有介入农耕的时候,粮食从种到收都靠牛减轻人的劳动量,完成人力难以完成的播种、收割等过程。
那时候,耕牛与农民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很多朴实、善良的农民几乎把长期陪伴人们劳作的耕牛当成了亲人。
那年,我家东拼西凑买回来一头耕牛。这牛可是爷爷的宝贝,他每天早上起来,别的什么都不干,也要先看一眼牛,看到牛好好的才放心。夏天,爷爷常在牛棚里放上一堆艾蒿,为牛驱蚊蝇;喂养时,讲究的是“细草匀料”,也就是要把牛吃的草铡得细细的,用一大缸水淘得干干净净的,把饲料撒在草上,在石槽里拌得匀匀的,让牛舒舒服服地吃。害怕牛营养不足,早晚两次喂牛的时候,爷爷都要给水里加盐、加麸皮;牛身上长癣时,爷爷用药给牛涂抹患处;他还每天用笤帚给牛扫身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扫得特别干净。爷爷没事时,总喜欢坐在门口的树桩上,一边悠闲地吸着烟,一边眯着眼看他的牛,那神情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的牛越来越少。田野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隆隆作响,机械让农活变得轻松起来,牛成了农人的累赘。曾经的耕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好伙伴,今天,对于人类来说,已经混同于猪、羊、鸡、鹅、鸭,跟它们完全一样了。
耕牛渐渐远去。行走在田野里,风光依然旖旎,农人还在劳作,庄稼还是那么翠绿,可给人的感受却分明和以前不同——没有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