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圣哲 摄影报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引领学生学习儒家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争做儒雅少年,沧州市第十一中学近日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争做时代新人”孔子故里研学活动。学生们来到山东曲阜,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儒家文化的悠久历史。
博物馆里隔空“对话”
学生们在一个晴朗的周末踏上旅途。去往曲阜的大巴车上,讲解员带来关于孔子、齐鲁文化等知识的“巴士课堂”。
活动中,师生们游览了孔子博物馆,参观了孔林、孔庙、孔府,并到尼山景区沉浸式感受儒家思想,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通过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师生们在这次旅行中收获满满。
第一站,学生们来到孔子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是“三孔”文化遗产的延伸,馆藏丰富,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是孔子文化的集大成之所。
通过一路的参观讲解,学生们全方位了解了孔子其人、其思,近距离欣赏了精美绝伦的历史文物,仿佛孔子穿越时空,与学生们面对面对话。儒家思想如春风一般,拂过学生们的心头。
“三孔”感受圣贤智慧
孔林、孔庙、孔府,统称曲阜“三孔”,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极高的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一座人工园林。对学生们而言,这里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更是了解孔氏家族历史一扇窗。来到这里,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孔子生平。
孔林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令学生们叹为观止。这里令人震撼的东西太多,茂林、古木、碑碣、石仪,还有那苍桧柏下隐匿的所有故事,逾越千年,撼动人心。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在这里,每一棵柏树都诉说着历史,每一根梁柱都浸润了儒家的思想,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
学生们沿着中轴线参观了棂星门、太和元气坊、奎文阁,听讲解员介绍每处的来历。在十三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讲解员介绍了这些历史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们用心去感悟孔子的思想。
孔府,是孔子子孙居住的地方,有“天下第一家”美誉。前后九进院落,皆为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学生们穿梭其间,“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浓郁孔氏家风扑面而来。沿着主体中路,大家参观了前方官衙的三堂六厅,以及后方的内宅。
在孔府大堂与二堂相连的厅内,摆放着两条长凳。“相传明代权臣严嵩失势后,向衍圣公求助,坐在这里的长凳上等候,但遭冷遇。于是,长凳被称为‘阁老凳’或‘冷板凳’。”讲解员介绍完,本来坐在凳子上的几个学生赶紧起身离开。
尼山景区探奇之旅
第二天,学生们开启尼山景区探奇之旅。
远远望去,高大的孔子像伫立在景区的制高点,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孔子像高72米,雕像中孔子神情肃穆而不失和蔼。
大学堂被茂盛的树木包围。褐色的瓦,绿色的树,还有镶嵌在其中的清清池水和谐搭配在一起,看上去赏心悦目。大学堂内包含集贤厅、大学之道、七十二贤廊、礼厅、义厅、仁厅、智厅、信厅、先贤廊等文化空间,学生们行走其中,尽享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有如沐春风的愉悦感。
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尼山特色明礼仪式之一,“礼敬先师”将传统祭孔仪式精华与当代生活方式相融合。学生们身着汉服,举行隆重的拜师礼仪式。
换上汉装后的男生们温文尔雅、玉树临风,女生们则亭亭玉立、文静贤淑。所有学生庄严肃立,正衣冠,行古礼。
在庄重肃穆的拜师礼现场,大家怀着对孔子的敬畏之心,通过实地学习和亲身体验,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学生们深深地感悟到尊师重道的意义。
尼山景区有多种手作体验与互动活动。学生们手执毛笔,在临摹中学习儒家经典。大家还观看了“天下归仁”灯光秀,围坐在地板上,静赏光影梦幻奇遇……在这里,学生们开心玩耍的同时,还开发了动手能力,学习了传统文化,从实践中了解了儒家文化,感悟了明礼生活方式。
最后,学生们坐上返程的大巴车,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沧州市第十一中学副校长杨凤娟说,通过本次研学活动,学生们学到了在学校里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了“研”有所思,“学”有所获,“行”有所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