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晓燕
走出课堂,沧州市第十三中学学生李亦鑫才真正体会到: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知识在脚下。
的确如此,参加研学之旅的师生都有这样的感触。近日,沧州市第十三中学近300多名师生走出校园,来到北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学之旅。
踏上卢沟桥、观赏圆明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走进科技馆、欣赏“鸟巢”和“水立方”,这次研学之旅,师生们收获满满。
卢沟桥上
缅怀历史
“出发!”这一声,令李亦鑫和同学们的心一下子沸腾起来,大巴车载着他们,向北京一路奔去。
研学旅行的第一站是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当日10点半,师生们踏上卢沟桥。
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身上,留下了当年战争的烙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历史。看到这些,师生们热血沸腾。“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喊起了口号。
和许多同学一样,李亦鑫每到一处,都会脑补一些画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文物,还有声、光、电等现代化陈列手段,整个陈列生动、逼真、形象,李亦鑫说,她仿佛就置身在战场上。
李亦鑫告诉记者,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一定要铭记历史,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脚踏实地学习,将来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圆明园内
国耻难忘
吃过午饭,师生们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圆明园。
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师生们进入了西洋楼景区,看到了远瀛观、大水法遗址……
“书上有这个遗址的配图。”学生雷郅坤指着大水法遗址说。
“碎瓦残壁处,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风摆动,白玉砖无力地散落在地上……”有几个同学将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记住这沉痛的历史教训。”李亦鑫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师生们齐声诵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参观圆明园,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历史、铭记历史。”随行的老师王冬冬说。
科技馆里
感受科技力量
“令人震撼!”这是8年级26班的乔锦榕的感慨。参观中国科学技术馆,同学们热血沸腾。进入展厅内,师生们看到了由各种齿轮、连杆、活塞等组成的复杂机械装置“机械旋律”,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快来看!快来看!这个小球从低处往高处滚!”随着一个学生的喊声,一群学生聚拢过去,看着小球慢慢由低处向高处滚。了解了原理后,同学们终于弄明白了其中的原理:原来小球从低向高滚动的过程中,实质上是球的重心在不断地降低,从而导致了球从低处往高处滚动这样一种视觉效应。
馆内,各项科技吸引着学生:华夏之光、科技乐园、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面对一个个有趣的科技现象,同学们心中充满了好奇。
园林博物馆
感受园林魅力
“不参观中国园林博物馆,不知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思想源泉。”随行的一位老师这样感慨。
观中国古代园林厅,看近代园林厅,进造园技艺厅,入园林文化厅和世界名园博览厅,师生们无不为之震撼。
厅厅有奇景,园园皆深情。漫步长廊,无论是走到六角形的小亭还是方形的小亭内休憩,师生们都感到惬意和舒畅。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翘角屋、木雕窗、浮雕屋檐是南方园林常见的结构,浸润着苏州园林的韵味。”工作人员讲得仔细,学生听得认真。
两天的研学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呼声中结束,他们谈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劳。
“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回去要仔细整理,好好消化吸收一下。”学生杨青泽说。
学生用眼去看,用心感悟,互相交流心得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研学收获满满。
随行的老师闫峻说,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知识在脚下。这次研学之旅,让学生们提升了观察和思考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加深了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