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晓玲 摄影报道
运河区黄河路上有一家茶舍,外表并不起眼,里面却别有洞天。茶舍的主人张建光,是一名收藏爱好者,收藏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子约300座。
入 行
近日,记者刚来到这家茶舍,就被门口摆放的几座石狮子吸引。这些狮子或坐或卧,或喜或威,形态各异。每座狮子的脚下,都摆放着一个铭牌,上面标注着他们的“老家”和创作时期。这些“名片”都是张建光精心制作的。
张建光今年47岁,目前经营着这家茶舍和一家设计公司。2001年,张建光在北京工作时,就对一些老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周末,他都会去当地一些旧物市场选购老家具。
“一次买家具的时候,老板送给我一座小石狮子,我特别喜欢。从那时起,我开始入行,收藏石狮子。目前,我已经收藏了300多座。”张建光说。
2009年,张建光回到沧州创业。他创办的茶舍里,摆放着大大小小近200座石狮子,还有一些石狮子放在仓库里。这些石狮子中,最大的近两米高,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高。
说起这些石狮子,张建光如数家珍。
茶舍的楼梯两侧,每个台阶上都摆放着一座石狮子。他们造型各异,而且均有来历。记者注意到,一座小石狮子造型可爱,脖子上还系着一根红绳子。“这个叫拴娃狮,原来是放在炕头上的,有佑护孩子健康平安的寓意。”张建光说。
还有的狮子端坐在石座上,神态威严。“这个叫镇宅狮,一般摆放在大门入口处或者影壁墙处。”张建光说。
来自不同地区的石狮子,造型也不尽相同。记者注意到,有的狮子圆头圆脑,有的则表情严肃。“来自山西的石狮子,造型抽象夸张。来自山东的石狮子,造型比较写实。这些石狮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张建光说。
“寻 狮”
沧州有狮城的美誉,张建光觉得收藏石狮子很有意义。为了收藏更多有特色的石狮子,他会到各地去“寻狮”。
“我们有一个‘狮友交流群’,大家发现了什么‘宝贝’,都会在群里交流。如果谁感兴趣,可以根据线索去现场看看。”张建光说,很多石狮子来自农村等地。为了收藏自己喜欢的石狮子,他去过山西、陕西、安徽、山东等地。
有一次,张建光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只石狮子,不论是形态还是雕刻工艺,他都非常喜欢。这只石狮子在安徽,张建光便驱车前往。由于这只石狮子个头比较大,他买下来后,又找了辆车,把它安全运了回来。
“有的石狮子由于年代久远或运输原因,会有些残缺,但只要合眼缘,我都会买回来。”张建光拿着一座小石狮子向记者介绍,这是从德州买回来的,虽然缺少了一条腿,但是雕刻非常精美,也很有气势。
然而,并不是每次“寻狮”都有收获,张建光也有“跑空”的时候。“有一次,我在网上选好了一座石狮子,价格也和卖家谈得差不多了,但是当我开车赶到济南时,卖家又改变主意不想出售了。”张建光说,这种事情时有发生,就当是“寻狮”路上的小插曲了。
传 承
张建光收藏的石狮子,年代最早的是唐代的。这座石狮子雕工精美,从毛发到爪子,雕刻得都非常细致,线条也很饱满。
张建光说:“我比较喜欢早期的石狮子,它们神态比较威严。后来,有些石狮子的造型发生了变化,缺少了一些气势。”他拿着两座较小的石狮子进行比较,“你看,这座石狮子是唐代的,经历了这么多年,有些风化了,但爪子线条依然清晰,感觉很有力量。这一座是元代的,线条就比较柔和,力量感没有那么强。”
因为对石狮子的喜爱,张建光在工作中创作了很多包含狮子元素的作品。他用沧州铁狮子的造型制作了香座、台灯和手账等文创产品,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张建光说,“寻狮”的过程中,也在传承“狮文化”。能把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他觉得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