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整理衣服,在衣柜里看到一个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母亲以前写给我的信。我靠着床,慢慢重温起那些母亲写给我的信。
母亲今年80岁了,他们那一代人识字的女性不多,而母亲当年是上过学的。只是因为后来外婆生了一场大病,母亲又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她不得不辍学了。不过,母亲能识字写字。
母亲的书信里有很多简化字,比如,她把书信的“信”,都写成“伩”;把建设的“建”写成建字旁里面一个“占”。书信里也有繁体字,比如把言字旁的字的偏旁都写成“言”;把一个的“个”,左边写上单人旁,右边写成“回”等。尽管如此,我都能读得懂。
母亲写信的信纸也很特别。我仔细看完母亲写给我的信,发现没有一封信是用信纸写的。有的是用那时候我们上学包书皮用的牛皮纸写的,有的是用薄薄的、包点心的包装纸写的,摸上去还有点油滑。有几行钢笔字字迹有些粗,反面也可以清晰看到信的内容。不过,母亲写信用得最多的纸是家里兄妹作业本上的纸。
那时,我已到新疆参加工作,母亲来信总是先问我的情况,再把家里兄妹们的情况分别说一遍,还有当时气候怎么样,庄稼收成如何等。但大多是对我的鼓励。比如,在1993年4月的一封信中,母亲这样写道:“你刚工作各方面都要用钱,我在信里给你夹了50元钱,你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不要太苦着自己了。”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现在我早已不记得那50元钱干什么用了,但肯定解决了生活上的不少问题。在1995年2月的一封信中,母亲给予了我很大的期望,她在信中写道:“来信得知你已经满一年试用期,成为一名正式老师。你一定要好好工作,别错过了这么好的工作机会……”
我把读过的信摆在床上数了数,有几封信没有信封,有几封信信封里装了2封不同时间的来信,算起来一共有34封。信里的内容句句真真切切,好像母亲就坐在我对面跟我在拉家常。书信到了1998年后就没有。我仔细回想,那年秋季开学我从开发区学校调到县小学执教,在县城安家落户。家里装了电话,打电话方便,我们就再也不写信了。
母亲每一封信的结尾,也很特别。如果是春天写的信,结尾都是“春日平安”;如果是冬日,都写着“路远天寒,望女保重”。在这么简短的话语里,不知道蕴藏了母亲多少对远方女儿的牵挂。当时年轻,我并未认真领会,如今细读越发感觉可贵,不由得更思念母亲了。
今年暑假,我一定要回家看看,问问母亲还记得当时写过的信吗?我想,她一定会记得吧,儿女们的事,母亲从来都不会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