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以后,京杭大运河屡受黄河侵扰,影响漕运。为了稳定运河水势,从明永乐十年(1412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在南运河东岸开挖了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捷地减河、兴济减河、马厂减河等减水河道。
后来,经过数次治理,现存减河共三条,即四女寺减河(现漳卫新河)、捷地减河、 马厂减河(靳官屯减河)。
消失的兴济减河历史上是什么样子,当今遗存又有多少,其文化影响又有哪些呢?
近期,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组织青县、黄骅市有关人员进行了一次探访活动,对兴济减河的前世今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开挖时间说法不一
兴济减河是南运河的分洪河道,开挖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见清嘉庆年间编纂的《青县志》。另一说法是《畿辅水利集说》中记载为明弘治年间。明嘉靖年间的《兴济县志》称兴济减河为“减水闸河”,清代称为兴济引河,或北减水河,当地人称娘娘河。
该河开挖之初有“石闸一座,在县北三里,大埽湾东岸”。明嘉靖十五年(1537年),重新开挖,至丰台堡以东入海,明朝时,人们认为兴济减河“于漕河大有补益,而于民亦便”。(明嘉靖《兴济县志》)
这条减河起于兴济镇北3里大埽湾东岸,东北流至歧口,会捷地减河入海,长96里,并在源头修石闸一座,用来分流防淤。
当时,减河从兴济东北流经北蔡家庄,进入沧州东北境地。又经乾符城南,转向东北流经桃园,又东折南转二十里,流入小西河,与南减河汇合,流向大海。
此后随着国运的兴亡,时修时废,大规模地疏浚清理有七次。直到清咸丰年间,大运河全线断航,作为运河支流的兴济减河也逐渐淤积填平,成为田地。
目前,在青县、黄骅市、天津市境内,我们还能看到多段长约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的河堤遗存。
此外,更具有历史价值的则是“乾隆御制碑”。那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高宗东巡路经青县,因兴济减河改闸为坝事宜吟诗二首,刻石立碑以记之。后随减河一道湮没。此碑1958年被发现,存于青县文保所。
兴济减河现状
4月21日,我们从青县冯官屯开始,沿着周官屯干渠以南娘娘河故道,先后对青县打虎庄、金牛镇,黄骅同居、聚馆等村庄附近的河槽、河堤等十余个村庄,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一直走到天津市滨海新区联盟村附近兴济减河与捷地减河交汇口处。
兴济减河的河道在子牙新河以北,残存可见,走向可循。
兴济减河的源头在“兴济镇北3里大埽湾东岸”,这是历史资料中有记载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有两种常见的说法:一说起于南运河与周官屯干渠交叉处,一说位于冯官村。
究竟哪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青县文化学者王庆安和冯官屯村78岁的李宪亭老人都非常肯定地指出了兴济减河的具体位置:就在今天南运河冯官屯老桥向西百余米处。
明明兴济减河是向东流去,怎么会在南运河的西岸呢?
原来,这还要从修建子牙新河开始说起。
1963年,冀中东部特大洪水后,在根治海河兴修水利中,兴济减河为子牙新河取代,子牙新河大体沿兴济减河南岸流过。
在修建过程中,这段南运河河道也整体东移了近百米,本来在南运河东的减河源头也就“留在”今天南运河的西侧,也就是今天张二庄村,当年减河的源头遗址上如今已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民房。
在打虎庄村的向导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位于村东南方向的一段土坡前。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这就是遗存下来的兴济减河的河堤。而大杜村一带的减河堤岸遗存更为明显,也更高更长一些。
在现场,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就职于水利部门的寇金星、青县文化学者王庆安等对河堤的走向、土质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并与卫星地图及相关资料进行比对印证,确认这里就是兴济减河的河道遗存。
两条减河汇合入海
从青县金牛镇向东,穿行在黄骅市与天津市交界线附近。在同居、聚官村附近的兴济减河遗存的河漕上,我们见到了一块写有娘娘河的石碑。石碑正面三个红色大字“娘娘河”格外显眼,背面则记载着兴济减河的历史与两岸物产。
从这里再向东,兴济减河开始流入天津滨海新区的太平镇,经过六间房村、港西街道附近后才转向南偏东流回沧州境内,在穿过现在的子牙新河、北排河,在联盟、西洼附近与捷地减河汇合,合二为一后东流入海。
在寇金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一处旧闸所前,这里是兴济减河与捷地减河的交汇处。
关于兴济减河与捷地减河的汇合处也有不同的说法。黄骅文化学者郑树彬说汇合处在此向北偏东一公里左右的牧猪港附近。
对此,寇金星老师的看法是:沧浪渠开挖于1950年,单独入海,因排泄沧县浪洼水库沥水而得名。所以娘娘河开挖时时不可能在沧浪渠再入海。当时牧猪港就是一片海滩,娘娘河开挖到牧猪港就算入海了也是极有可能的。
娘娘河的来历
兴济减河在近500年的历史上,发挥了为南运河分洪的重任,在稳定运河水势、确保漕运安全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兴济减河开挖的时间早于张娘娘出生的时间,然而,自兴济出了这位张娘娘后,也赋予了减河一定意义上的“名人”效应,“娘娘河”的名称就是代表之一。
为什么叫娘娘河,也许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没有唯一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娘娘在进入皇宫后,为家族发展和家乡建设上是出过力的。这从一些历史记载和留存石碑、碑文上是能找到清晰记载的。
关于张娘娘,还有一点时至今日还令人惊叹:那就是,她和皇帝保持了“一夫一妻”的婚姻,这在封建社会历史上堪称是一个奇迹。
面对这样一位女性,人们总觉得她应该是异于常人的。于是骑龙抱凤、丑女变美人、吃鱼头、扎耳眼等一系列的传说,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消遣话题。
虽然,兴济减河的开挖与张娘娘关系不大,但是后期的疏浚却与张娘娘的两个弟弟生活的年代有重叠吻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张娘娘没准在维持兴济减河的畅通上说过不少好话,献过不少良策呢?也许这才是“娘娘河”之名的来历。但是张娘娘的两个弟弟借机敛财、中饱私囊、多行不义事,抹黑了张娘娘形象。
根治海河
说起减河,不能不说根治海河。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自1958年开始,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根治。上百万治河大军包括中小学生、家庭妇女,挥锨上阵,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从根本上对海河进行了治理,终于使海河旧貌换新颜。
如今,黄骅市卸甲庄村南还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写有“一定要根治海河”字样的纪念碑。它既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种文化的烙印。
数百年来,淤泥沉沙筑成了兴济减河的两条河道,在历次“人工助力”(清淤疏浚)下,形成了地上河,也使得娘娘河的河滩土质成为“黄金宝地”,种植生产的冬枣、红薯都是极品,甚至成为贡品。
这些原产地的农产品,在给人们带来美味口福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
打虎庄的老人说:“我们这种出来的胡萝卜都比别的地方的好吃。”
兴济减河不仅为两岸乡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沿线百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福祉。
征 稿
每一座城都是有记忆的,我们试图打开记忆的大门,寻找和沧州有关的被尘封的故事。
本版设有沧州地理、狮城旧事、沧州风物、老街旧巷、老物件、传说故事等栏目,欢迎广大读者来稿,讲讲这座城市过去那些事儿。
投稿邮箱:czwbr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