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连红 摄影报道
脏乱差、人多车多、乱摆乱放……说起运河区一中前小区几年前的模样,居民赵女士话语里满是抱怨。
最近几年,小区经过改造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小区里的一桩桩“喜事”让居民的幸福感逐渐提升。
老中青三代
组成小区业委会
一中前小区是开放小区,共有23栋居民楼。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管理。这些年,居民有啥事都习惯向北门社区反映。
“井盖冒污水、路面不平、邻里纠纷等等,我们只能派人去现场协调。”说起老旧小区管理的难处,北门社区党委书记王莲莲最有发言权。她在社区工作了17个年头,见证了小区的成长和变化。
4年前,由于无人收水费,在社区的帮助下,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几位热心居民操持着小区的大事小情。由于小区居民较多,业委会成员的年龄较大,管理起来困难重重。于是,去年4月份,新一届小区业委会由居民代表投票产生。
这9名业委会成员融入了新的“血液”,是老中青三代的“集合体”。小区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年长的居民“坐镇指挥”,年轻人负责跑腿。一些棘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同时,为了节约开支,有时候业委会的成员会变身“维修工”亲自动手。前段时间,小区路面上的一个井盖破损塌陷,大家找来工具,自己设计图纸,用了3天时间,没有花费一分钱,将井盖修好。
安上门禁
施划393个停车位
新一届业委会成立后,他们对小区800多户居民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小区车辆乱停乱放问题是居民怨声最大的事情。业委会当即决定:从解决停车问题入手。
一中前小区是开放小区,共有大小7个出入口,车辆随便进出,有时候小区内停放的一半都是外来车辆。同时,小区居民由于停车问题经常发生纠纷,影响邻居关系。
在听取居民意见后,业委会以及居民代表多方比较,最终选了一家公司负责小区门岗安保工作。小区两个大门安上了门禁,车辆西门进东门出,单向环道行驶,并在其余小门安上隔离桩,防止外来车辆随意进入。
随后,业委会对小区楼前楼后以及路边空地进行合理规划,共施划出393个停车位。此举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正在4号楼旁停车的李先生说,小区规划停车位后,停车方便多了。
“对于车位的问题,我们还要统筹规划,争取保障居民在家门口就近停车。”业委会负责人吴建中说。
清垃圾栽冬青
楼前绿化带“变身”
3月24日上午,一中前小区内一片热火朝天,每个楼前的绿化带里都聚集了很多“红马甲”。社区党员志愿者与工人正在搬运、栽种冬青。
居民王女士说,这些年,绿化带里杂草丛生,越来越多的人将这里当成垃圾堆。到了夏天,蚊蝇肆虐,住在低层的居民都不敢开窗。
社区工作人员多次走访发现,杂草丛生的绿化带不仅有碍观瞻,还存在安全隐患。于是,社区联系包联单位,购买来冬青对绿化带进行重新改造。
大家利用一天时间,清走了10多车垃圾杂物。随后,志愿者齐动手栽种冬青。最终,1000多平方米的绿化带全部种上冬青。看着一排排整齐的绿植,居民很是高兴。
拆掉“蜘蛛网”
小房安电表
老旧小区居民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一直是个难题。之前,在一中前小区,居民会从楼上拉出电线,给小房里或者楼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如此一来,小区楼前“飞线”越来越多,有碍观瞻还存在安全隐患。
前段时间,北门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时发现,有的电线在外面风吹日晒已经出现掉皮情况,有的插电板雨天裸露在外。工作人员与拉线的居民多次协调,最终居民不再私自拉线充电。
为了帮居民彻底解决充电难的问题,王莲莲多方联系,为有小房的居民家安上了单独的电表。
“在小房充电与家里充电价格一样,还很方便。”居民王女士高兴地说。下一步,社区会继续帮忙协调小区公共充电桩的问题。
“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离不开每一位居民的配合和帮忙。”王莲莲说,希望老旧小区的“喜事”越来越多。居民在旧小区过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