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培训机构“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诱导下,大一学生杨云办理了“分期付费”,购买了线上原画培训班。等到“老师”把相关的借款合同发给她时,杨云才发现,“老师”所说的“分期付费”原来就是贷款。像杨云一样,许多大学生掉进了“培训贷”的陷阱。
(据4月11日《沧州晚报》12版)
这种看似和贷款毫无关系的“培训贷”,其实是“校园贷”的翻版,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设下的金融消费陷阱,具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危害性。据报道,有的大学生贷了上万元的学费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有的因还旧账而不断借新账,陷入了“校园贷”的恶性循环中;还有的大学生连自己的生日红包和压岁钱都垫进去了,还是不够还款,不得已只能向朋友借钱……
“培训贷”的商家,精明地打出了“兼职高薪”“边学边赚”的旗号,披着学习技能和赚钱的外衣,诱骗好奇心强而又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这种行为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这也是一些大学生屡屡受骗的原因。
“培训贷”屡禁不止,其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不良培训机构和小额贷款平台相互勾结,一步步诱骗大学生上当受骗;乱象丛生的互联网贷款平台,存在着经营资质参差不齐、身份审核形同虚设等一系列问题,这也为某些不良商家提供了行骗机会。
这种欺骗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红线,相关部门要依法依规给予处罚,重拳打击不法商家的嚣张气焰。要进一步加强对小额贷款平台的监督管理,明确不得向大学生群体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堵住“培训贷”的上游关口。
另外,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也要擦亮眼睛,提高风险意识,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兼职赚钱,更不要轻易在互联网平台上办理贷款。
作为在校大学生,还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虽然贷款消费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但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量入为出,自我管理,也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