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福明 杨芝东
4月2日上午,坐落于市区的尹默艺术馆内气氛格外凝重,一场情深意重的追思会正在这里举行。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缅怀悼念著名国画家尹默。
一生勤奋,一生都在路上
追思会由沧州师院教授、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董振怀主持。他说:“尹默已经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他是从沧州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著名艺术家,生前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沧州、河北,乃至全国画界,特别是在写意画方面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在此举办追思会,就是要弘扬他探索国画艺术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原市文联主席魏新民和尹默在同一个单位,却很少见面,因为尹默总是在外面写生、画画。魏新民说: “几十年过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一生都没辜负‘老学堂’的雅号,‘老学堂’是他最名副其实的一个斋号。我记得‘老学堂’斋号是他在2000年前后提出的,那会儿老先生已经功成名就了,在国画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可他重新归零,背着画夹子又重新到更高的学府中国研究院深造学习,而且不止一次到深山里去写生,可见他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绘画事业。他对艺术的钟爱,对学生的提拔,对事业的追求都是值得弟子们和同行们学习的。他一生勤奋,一生都在路上。”
原市书协主席张之说,“我跟尹默老师真正接触是在1979年,那时候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市里搞了一个迎春书画展,他通知我送作品,从那时起我们认识了。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书法。他把书法的技艺运用到绘画中去,展现出大家的风范。”
原沧州师院教授、画家王玉池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后,与尹默在一个班一起学习了五年。他说:“尹默学习比较刻苦,在班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工作后,他为沧州的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省工笔画协会会长朱兴华,跟着尹默学画的时候只有13岁。回忆起那段日子,朱兴华说:“当时尹老师风华正茂,只有二十七八岁。我经常跟他出去画画,到工厂、去农村、下连队搞宣传 。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跟着他爬梯子在农村画墙面,拿着大刷子画,很费力气。从梯子上下来观察,然后爬上梯子再画。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听到他发一句牢骚,他总是满怀激情地带着我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幅宣传画。他对待艺术创作的态度更是如此。他的画作,不论大小、不论题材、不论繁简,都充满着激情。”
感召、激励和引领
沧州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会长王君,十几岁就投到尹默的门下学习,老人家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学画画,更教他如何做人。
“我记得他经常叮嘱我,画画就是做人,这让我在刚刚踏入画画大门的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在我学艺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从不让我们临摹他的作品。他说,要跳出固有的圈子,多取众家之长,多临摹古今优秀的作品。他把创作比作穿糖葫芦,这家取一点,那家取一点,穿到一起就是自己的。作为一名画家,他不仅在画技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而且,他还有宽广的胸怀和担当。近几年来,在他的倡导下,我们成立了中国画写意艺术研究会,指导大家写生、创作,开展写意学术研究和探讨。我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创作了几幅大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市美协主席杨贵玉说,尹默是沧州美术界的一面旗帜,也是沧州美术界的领路人、带头人。“他待人情真意切,有激情、有活力、有感召力。这些年来,每逢大年初四,他都专门为青年画家准备一个酒会,与大家谈收获,谈愿景,说绘画,拉家常,鼓励大家踏实创作,不断出精品,我从中受益颇深。他对中国画的挚爱,可以说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不畏寒暑赴山区写生,挑灯夜战搞创作,总是感觉他在一刻不停地绘画。这一点,对于我们后生来说是一种感召、一种激励、一种引领。”
热爱绘画艺术胜过生命
斯人已去,念兹在兹。让沧海印社社长韩焕峰感动的是,印社每每举办活动,只要得到消息,尹默都会参加。“他是一位执着勤奋、高产的艺术家。他热爱绘画艺术胜过他的生命,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国画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中。即使在医院住院期间,他都放不下画笔,创作了一大批作品。”
原《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总编辑刘桂茂在讲话中说了三点,“我想说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智慧的选择’。人的一生总是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选择,可以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对了就上一个台阶,选择错了就可能停滞,甚至倒退。尹默在生前做的一些重大选择是正确的,比方说他曾经踏入仕途,后又放弃仕途追求艺术,这个选择是需要有勇气,也需要有智慧的,我认为他的选择是具有榜样意义的。第二句话是‘进取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才好几位朋友都说到‘老学堂’,尹默本来已经功成名就,但是他丢掉过去的包袱,决定从小学生做起,把他的斋号命名为‘老学堂’。他的画总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第三句话是‘大文化意识’。说实在话,我还真没看到沧州有哪一位艺术家,以个人研讨的名义举行一次又一次雅集,同时也是一次次的研讨活动,尹默做到了。这说明了他不但在艺术上是有追求的,而且在文化上也是有追求的,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的。”
尹默的家人也参加了追思会并发言。夫人魏淑兰说:“今天听到各位的发言,我很感动,每个人的发言都是情真意切,感谢大家!我先生经常跟我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都用在绘画事业上;他待人真诚,对家庭有担当,我与他相伴一生既幸福也很荣幸。我代表全家,对参加今天追思会的领导、亲友们深表谢意!”
尹默的女儿尹菱说:“过去我们一直生活在父亲大树一般的荫护之下,很少直面风雨,也可以说是无忧无虑。失去了父亲,才知道过去的幸福是因为有人为你遮风挡雨。我们将不辜负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对得起他给予我们的生命。相信父亲那充满激情、充满阳光的爱依然在照拂着我们、护佑着我们。”
尹默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依然栩栩如生,他的“老学堂”精神和人格魅力依然感染着我们。相信年轻的沧州画家会学着先辈的样子,为繁荣沧州文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