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4日
第24版:24

捻 船

□李秋生

淀里的冰就要融化,冬天用的“拖床”已经拉上岸,开淀船就该下水了。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透过柔软的柳枝看到淀边堤坡上六七十岁的老人们仨一群俩一伙围着一只只木船在收拾修整。我走到近前和几个收拾船的老人搭讪“这捻船的活儿,年轻人都不会干了。”“谁还干这个?机器船、摩托艇开着多畅快。人老了,船也破旧得快要不得了。”其中一个说。

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磕碰水浸,有的木船船板糟坏了,出现渗水漏水。把坏了的船板拆下来换上新的板材,用船钉固定好。然后是抹灰、捻麻、压灰、搓桐油。“捻麻”是用锤子击打平头凿子把麻油膏(也称麻板)填充到抹了灰的船板缝隙以加固连接和防漏。“捻麻”这个活儿在修理船的过程中是最关键和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因此修理船通常又称为“捻船”。过去为了保证船“捻”的质量好,要雇请专业的“捻船”师傅来做。

白洋淀的人们把制作木船叫做“排船”。和“捻船”一样,用的木板一般选用槐木板材,因为槐木木性坚韧耐腐蚀且硬度适中。经过破料、断料,合理搭配先制作出龙骨,再用板材填充。用“骑马钉、千斤坠、丁字钉、倒拉钉”等不同样式、规格的铁钉把板材勾连。之后的工序就和捻船相同。木船因制作工艺复杂,而且木料相对缺乏,不轻便耐用,多被铁船、玻璃钢船取代。现在只有“庄子上”的王家寨、马家寨等水村偶尔还能见到“排船”的。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父亲又拾起了他的老行当撑船去“庄子上”卖盆。木船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特别注意对船的维护和保养。每年吃了初一饺子。初二,父亲就把梁沟一村的捻船师傅李老捆请来给他收拾“四仓”船。老捆背一个专用木工箱子沿大堤走过来,箱子里装满了锛凿斧锯、规矩、墨斗等木工工具。父亲早已在堤上等着。两个人站在堤上,父亲介绍船的大概情况。老捆师傅点着一袋烟边抽边“哼哈”地应着。一袋烟抽完就开始下堤干活了。

老捆师傅四十来岁,短八字胡,下兜齿,不爱说笑,干起活来认真熟练,从不“耍奸蹭滑”。他清理船的糟板、抠缝,丈量板材、破板补缺。父亲把白灰桐油在盆里混合成灰油膏备用。糟板换好,开始在缝里抹油膏。父亲又把丝麻、桐油、白灰混在一起放在堤坡的石块上,用斧子反复用力砸,直到把丝麻砸碎和灰油混合成较硬的板状。老捆师傅偏腿坐在船上,左手扶着平头凿子柄,右手拿锤子敲击凿子底部,把麻板打入缝隙。随着锤子一次次落下,发出“叮叮当,叮叮当,叮叮叮叮叮叮当。叮当当。叮当当,叮当叮当叮当当”的声音。这声音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在堤边回荡。

船缝捻好了,老捆师傅把油膏放在托板上,用木棍把油膏抹在捻好的船缝和连接船板铁钉的凹槽里。到中午母亲已经做好了饭菜。父亲和老捆师傅喝上几两酒,吃了饭,拉会儿呱儿接着干活。

根据船损坏的程度需要师傅干两三天的时间,师傅活就完成了。父亲给老捆结了账,他背着木工箱子去给已经约好的别人捻船了。剩下的活由父亲自己来干。等船晾晒几天油膏凝固了。父亲就用布纤维团沾了桐油仔细地在船体上来回擦三四遍,让桐油滋润到木板里,直到整个船体油光发亮。用苇箔将船盖上透风遮光。在船旁边走过就闻到一股桐油特有的芳香的味道。

过不了几天,淀里的冰整个化开了。叫几个年轻人把船抬到水边,地上垫上苇子把,顺势一推船就漂在水面了。这时父亲的脸上充满了喜悦。他又准备撑船到“庄子上”卖盆了。

2023-04-04 □李秋生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7188.html 1 捻 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