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春日暖阳携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汪曾祺老先生对清香一词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而色泽鲜绿、香糯柔软的青团是一种聚集着春天气息的美食,颇具这种清香的特质,深得人们的青睐。
青团最早是用来祭祖的,在寒食节里食用。唐代正式形成了寒食节吃青团的风俗。白居易有诗云:“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可见,那时已有专门制售青团的店铺。
青团是由艾蒿和糯米粉揉成并蒸熟而成的美食,清代袁枚的《随圆食单》中说:“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袁枚惟妙惟肖的描述,瞬间激活了我味蕾深处的眷恋。
童年时,每逢清明时节,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青团。野生的艾草,绿油油的麦叶、菠菜等就成了最好的染色原料。为了能早点吃上美食,我跟着母亲一起去采摘艾叶。
母亲将采摘回来的艾叶洗净,用开水焯过后,细细地切碎。她用葛布慢慢地滤出青绿的草汁来,拌上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反复揉搓过后,一个翠绿的大粉团就“粉墨登场”了。
母亲熟练地捏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糯米团子,大拇指抵住中间,边旋转边搓,中间出现一个凹窝。随后,她用勺子盛上一勺豆沙或芝麻馅料,放进团子内,再次转动逐渐收口,一个圆润光滑的青团就呈现在眼前了。如此操作,很快一大盘青团就完成了。母亲把包好的青团放入蒸笼,以碧绿的芦叶垫底,在锅上蒸15分钟,愈来愈浓的青团香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母亲掀开蒸笼,热气升腾、清香四溢,油亮亮的青团更显青翠欲滴。我不待青团冷却,迫不及待地抓取一个,咬上一口,顿觉香糯柔软、口齿生津,只想着要再吃一个。青团冷食也是别有风味,除清香外更有嚼劲了。
如今到了清明节,青团在超市、糕点店都有售卖,馅料也更加丰富。除豆沙和芝麻外,还有百果、玫瑰猪油、肉丁笋丁,还有咸蛋黄的,可以大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碧玉团圆满屉香,素舂柔艾捣砧忙”。又到了明媚的春天,空气中已氤氲着麦叶与艾草的悠悠清香。我多想再细细品味那青团滋味,感受美丽的乡愁,回忆纯真快乐的童年。那思念,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投稿请发邮件至:czwbsw@sina.com
本地作者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沧州作者”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