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2日
第12版:12

沧州城隍庙的繁华往事

●沧州城隍庙建设规模宏大 ●民国时期,改建商场,成为繁荣商贸圈

城隍爷“巡城”时的盛况

小南门商业街 宗增顺 摄

■本报记者 马艳

在古代,“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在当时老百姓的意识中,城隍是城市的保护神,是一城之主。

沧州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初期,就在原来的小南门百货商场的北边。经过百年的风风雨雨,这里始终是沧州最繁华、最热闹的商贸圈。

城隍庙对于老沧州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一座庙宇,它见证了沧州那段时期的兴衰和成长。从城隍庙建立之时开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期,那里始终是沧州最繁华的地带——

那里曾经酒肆茶楼鳞次栉比,那里曾经珠宝银楼店铺相连。

那里见证了古老沧州的文化历史,也书写了沧州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个个商业传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沧州人记忆中的繁华地——沧州城隍庙。

坐北朝南的古建筑群

沧州城隍庙建于明朝,位于原小南门百货商场以北,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长方形的古建筑群落。城隍庙南北长300米,东西宽约60米。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城隍庙还没拆除时,83岁的踅宗华曾目睹城隍庙全貌——沧州城隍庙在其南端并排建有东西两座门,往北形成并行的两条街道。两条街道中间是整个庙宇的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此建了戏楼、马神庙、大班房、大殿、后宫。大殿东西两侧还建有罗祖庙、花奶奶庙。马神庙和大班房两侧为东西十二廊房。在庙区的中间两侧还开有东西两个便门。

民国《沧县志》是这样记载的:沧州城隍庙,明朝初年建立。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马魁重修;正德八年(1513),知州高夔铸铜为像;清满州善士刘有余增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州周世棨重建;道光五年(1825),知州潘国诏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知州戴增福,光绪十二年(1886),知州骆孝先先后加修;光绪十九年(1893),乐营管带范天贵、防御安荣四品封典陈其浚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王雁宾、李瑞亭等呈请县府改建商场;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中山市场。

经过明清两代的多次修缮,沧州所建城隍庙建造规模,以及精美程度,在当时北到天津、南至济南的区域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民国时期,沧州城隍庙改建成商场,后定名为中山市场。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城隍庙几乎都经历了类似的改造,成为当地最繁荣的商贸圈。

上世纪50年代,大殿被拆除,在原址建成人民剧院。此后,在人民剧院往北,相继建成全市最大的副食商场和五金商店。

1958年,在市场街最北端,建成了当时室内售货面积最大的百货大楼。

上世纪六十年代,政府对市场街进行了全面改造,将原来的人民剧院以南并行的两条街市,合并成一条街道,街道两边是琳琅满目的商铺,这条街道被沧州人称为小南门商贸街。

1989年,百货大楼、五金商店和副食商场被拆除后,在旧址建成渤海大厦,成为当时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场。渤海大厦主体为4层,局部5—6层,第7层为钟楼,南北长121.5米,东西宽50米。2019年8月,渤海大厦被拆除。

从中山市场到小南门商贸街

城隍庙改造成中山市场后,城隍庙内由南向北的两条并行的街道成为东西两条商业街,沿街都是各种商铺。朝南的两个大门(东门、西门)并排而立,进东巷走东门,进西巷走西门。

分割两条小巷的,从南向北,第一个便是木制的两层戏楼。对于戏楼,踅宗华印象非常深刻。当时这里是沧州业余京剧团,前身是移风国剧社活动场所。沧州的票友都会定期到戏楼的二楼唱戏。

戏楼的一层,踅宗华描述是“半楼半路”的设计。记者猜想,大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或者“廊”(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者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

再往北是马神庙、大班房,大班房里是城隍爷的三班衙役,马神庙里有坐骑和马童。两侧为十二廊房,内有十殿阎罗,及奖惩善恶的鬼魂形象。

大殿里供奉的自然是城隍爷。正殿中前后有两座城隍神像,一座是泥塑的,一座是木制的。

这两条并列的商业巷道上有布铺、鞋铺、广货铺、包子铺、杂货铺、中药铺、烟叶铺,还有修表店、首饰楼、镶牙馆、照相馆……

城隍大殿的西侧是庐山照相馆,一间玻璃顶自然光的摄影棚,只能照黑白照片。

向南行,不远就是“万聚丰”广货铺,主要经营来自京津、沪杭及两广的日用百货。

大殿东侧是“玉盛恒”布铺,主要经营来自江南、苏杭的绫罗绸缎,以及时兴的洋布。此店在鸡市街路南东头开有分号,名为“恒盛玉”,东家是“玉盛恒”老板的弟弟。

城隍庙大门东侧是“万祥”杂货铺,经营茶食糕点、油盐酱醋等。

“光明曲艺社”是城隍庙有名的说书馆。鼓书艺人张起信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一个人说书就能演活一出戏。当时还有一个说书馆,据踅宗华回忆,这家说书馆是一对老夫妻经营的,女的是山东人,裹着小脚。白天她就到周围卖点针头线脑,晚上在说书馆里说书。

大殿拆除后,在其旧址建造人民剧院,是当时沧州唯一一家剧院,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剧团,以及沧州本地的评剧团、梆子团、京剧团,轮番在此演出。人民剧院是两层新式建筑,上下层都有座位,可以看戏。老沧州人都管人民剧院叫做“戏园子”。人民剧院的门前头是个小广场,小广场上有水果店、干鲜店、副食店。

踅宗华说,当时有个理发店叫做“新生活理发店”,店里一共十多把椅子。男的理发收费一毛五分钱。

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南门商业街一直繁华不减。所有流行的新鲜玩意儿、时髦衣服都能在这条商业街买到,是当时沧州最繁华的商贸街。

城隍爷“巡城”,万人空巷

城隍庙里的木制城隍爷是檀香木雕刻而成,身披丝绸面料的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最奇的是它的肩、肘、髋、膝等关节都能活动。按动腿上的机关,它就可以站起来。两手能动,两眼也能转。

每年城隍爷巡城的时候,城隍庙的大殿宝座上也不能空缺。抬出来的是木制的城隍爷,泥塑的城隍神像还在庙内留守。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正月十二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出巡时,城隍爷坐在八抬大轿里,年轻的壮小伙抬着在沧州城区和附近村庄巡游。

巡游的队伍中,还有吹奏的演奏队。轿子的后面是官府的衙役和一路随行的百姓。城隍爷巡城的两天,沧州城里城外的男女老幼纷纷走上街头,可谓万人空巷,仿佛过节一般热闹。

轿夫不需要特别指定,都是沧州城中青壮年小伙自愿担任。他们走上几里路,累了就自由更换。

浩浩荡荡的城隍爷巡城队伍,沿街走到各家商铺时,都要停下来,等候掌柜们摆上供桌,奉上贡品。每家商铺都是主动上前迎接,一家一家挨个儿给城隍爷上供。

1950年前后,城隍庙的大殿、后宫、马神庙和大班房相继拆除。到上世纪70年代,庙门和戏楼也被拆除。至此,整座城隍庙便片瓦不存,城隍爷巡城的风俗再也看不到了。

城隍庙一带始终是沧州最有烟火气的地方,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那里依旧是沧州重要的商贸圈,只是那里的繁华故事,现在的沧州人已经少有人知。这里承载了沧州的人文记忆,记载了沧州人前进的脚步,也是沧州重要的地标之一。

2023-03-02 ●沧州城隍庙建设规模宏大 ●民国时期,改建商场,成为繁荣商贸圈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3966.html 1 沧州城隍庙的繁华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