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一吃一大把”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尤其是老年患者。
大多数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后遗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等,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品。
此外,老年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生理机能都有所衰退,使用药物更加需要小心谨慎。
1
用药目的记心里,定期监测知疗效
希望您在服药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是什么药?我为什么要吃它?
相信在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中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吃了一堆药,但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这可能导致吃错药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危害到服药者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当药物的管理者,将服药目的记在心里。
另外,定期监测也很重要,这是我们了解药物疗效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同时,这也能为后续的药物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举个例子,高血压患者需要在服药治疗的同时日常监测血压:若监测结果正常,表示当前药物治疗方案适宜;如果监测结果异常,就表示患者在当前药物治疗方案下血压控制不佳,需积极就医。
2
用药时间有讲究,漏服补救有原则
晨起、餐前、餐时、餐后和空腹服药是目前主要的5类服药时间。正确的服药时间可以让药物疗效最大化。反之,错误的服药时间可能使疗效大打折扣或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大夫,这个药我忘记吃了,该怎么办?”漏服药物在老年慢性病多重用药患者中并不少见,但“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的道理并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到药物补服上。有些人漏服、忘服药物后采取“下一顿药量加倍”的方法也不可取!
那么,发现漏服药物,到底应该怎么办呢?通用的“1/2补服原则”是:如果发现漏服的时间是在两次用药间隔1/2时间以内,就可以按原剂量立刻补服,下次服药则仍按原时间进行;如果发现漏服时间已超过用药间隔的1/2,一般就不需要再补服。
3
不良反应莫害怕,应对措施来帮忙
提到不良反应,最先映入脑海的可能是药品说明书上不良反应部分罗列的一堆密密麻麻的文字。大多数药物被报道过的不良反应很多,要求大家全记住显然是不现实的,但记住常见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三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一 低血糖是服用降糖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极易出现的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 可以时常在衣服口袋里装些糖果,当出现过度出汗、头晕虚弱、脸色苍白等低血糖症状时,可以拿出糖果给自己补点糖。
不良反应二 服用有些降压药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应对措施 若症状轻微,可通过合理膳食来改善症状,并适当多饮水,以补充水分;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随访。
不良反应三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应对措施 咨询医生是否可以停药。
提醒大家注意,应对措施千万条,及时就医第一条!
4
遵医嘱用药很重要,切勿私自“增减停”
“久病成医”这句俗语有它的适用范围。尽管长期的服药经历可能让慢性病患者跟别人比起来,在某些药物的使用上有更加丰富的经验,可是,盲目按照自己的经验而私自增加或减少服药剂量,甚至私自停止服药等用药行为,一律不可取!
请您遵医嘱用药,切忌私自增加、减少、停用药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5
若有用药新需求,相互作用需关注
用药多、用药复杂、需要长期用药,是老年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的三大特点。
尽管患者既往的用药方案经过了医生和药剂师的双重评估与考虑,不存在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药物相互作用,可是,患者可能会因感冒或其它新出现的疾病,增服新的药物。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重者会危害健康。
因此,慢性病患者若有使用新药物的需求,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能擅自增服新药。
同时,需要在就医时就告知医生自己日常服用药物的详细信息,以避免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
6
药品储存有学问,正确保管免失效
不少患者觉得,将药品储存在厨房既合理又方便。殊不知,厨房里的高温、水蒸气和强光等因素,不但会使药物易变质或失效,而且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服用后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药物到底该如何储存呢?一般药品的说明书上会注明储存方式,储存条件一般涉及温度和是否需要避光储存等方面。
谈及储存温度,需要明确5个常用的说法的含义——
1.常温 温度应保持在10℃—30℃。
2.冷处 温度在2℃—10℃的环境。适宜的位置是冰箱冷藏室。
3.阴凉处 温度不超过20℃的环境。
4.凉暗处 避光,且温度不超过20℃的环境。
5.遮光 要求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纸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拿到药物后,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上标明的储存方式,并按要求执行。同时,一定要注意医生和药剂师的特别叮嘱。
7
定期整理小药箱,过期变质得处理
药品过期了,还能吃吗?
大家常说的“药物过期”是指过了药品的有效期。它的定义是药品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能保持其质量的期限。也就是说,药品过了有效期,生产厂家就不保证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过期药物是绝不能再服用的!
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用药多,且需要长期用药,就应该养成定期整理小药箱的好习惯。
总之,用药有学问,科学保平安。据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