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4日
第10版:10

为不“鸡娃”的父母叫好

本报评论员 赵晓煜

春节期间,一位女士在朋友圈晒出了特殊的年夜饭。满满一大桌20个菜,几乎全都出自17岁儿子之手。这个包揽了全家年夜饭的男生叫郭正东,老家在富阳银杏村,是杭州十四中康桥校区的学生。

(据2月8日《沧州晚报》6版)

看到这则新闻,不由得为这个阳光可爱的大男孩郭正东竖起大拇指。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他已经在帮着家长做家务了:不仅张罗了一桌色香味俱佳的年夜饭,平时还包揽了家里的日常家务,节假日也会帮外公外婆干农活。

勤快懂事的孩子养成背后,必定站着拥有健康教育观的父母。笔者认为,他的父母也值得称赞。

首先,赞同他们对孩子的尊重。郭正东的母亲杨女士说,除了烹饪,孩子还喜欢运动、写作、绘画、篆刻以及做公益,参与社会实践。孩子从小不上兴趣班,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他们就是“充分尊重他的想法,什么事情都放手让他去做”。试问,有多少父母能做到与孩子如此平等地相处?

“中国式父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因为爱孩子,所以对孩子的关心无微不至,甚至是大包大揽。孩子小的时候,操心吃喝;上学了,操心学习成绩。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父母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很少耐心聆听孩子的心声。“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得听我的”“我是为你好”。打着爱的旗号,将孩子占为私有,是对孩子最大的不信任。很难想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快乐的;很难想象,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拥有独立的人格。

其次,赞同他们不唯成绩论的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无疑很重要,所以很多家长和孩子们对课外补习班趋之若鹜。即使国家出台“双减”政策,还有不少家长“一卷再卷”,如同打了鸡血一般,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任务。家长一味盯着孩子学习成绩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教育绝不是只有输赢的比赛,也不是花了多少钱、上了多少辅导班的比拼。

郭正东家长的做法看似放养,但实际上是把教孩子做人放第一位,一有时间就带他去做公益,参加实践活动。所以,他们才培养出一个热爱生活、身心健康、充满正能量的孩子。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郭正东家长的做法正是一种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探索,值得大家思考。

2023-02-24 本报评论员 赵晓煜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3475.html 1 为不“鸡娃”的父母叫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