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皮影戏
杂技皮影是通过光源照射皮制人物剪影、来表演蕴含杂技元素故事的皮影表演。
2022年,杂技皮影戏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米多高的小舞台上,透过一方白色幕布,通过光影的照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皮影人,被他们用双手赋予了杂技演员的功夫。
踩高跷、走钢丝、划旱船、狮子舞……在吴桥杂技大世界博物馆内的皮影剧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杂技皮影戏传承人梁书芹,将人们喜闻乐见的杂技民俗表演,搬到了皮影舞台上,为皮影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增添了一抹亮色。
源于传统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就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并借助蜡烛、油灯等灯光照射所剪形象,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形式,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是非常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介绍起皮影戏的渊源,不善言谈的梁书芹滔滔不绝起来。
据介绍,皮影戏起源于西汉时期。相传,彼时的汉武帝在爱妃李夫人染疾去世后,思念心切、神情恍惚。一日,大臣李少翁路遇孩童手拿布偶玩耍,影子倒映在地上,栩栩如生。他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后围方帷、张灯烛表演起来,汉武帝大悦。自此皮影戏产生了。
皮影戏历经发展,到了清代,已经成为民间盛行的戏曲表演形式。由于历史悠长、品目众多,皮影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算是现代电影和动画片的鼻祖。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我们的杂技皮影,是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把杂技元素融入到皮影戏中,在皮影界就咱吴桥杂技大世界这一份。”梁书芹笑着说。“皮影戏虽种类繁多,但区别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术则大同小异。
来到影窗前,梁书芹说:“我们通常称影窗为‘亮子’。为了方便单人操作,‘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以白纸作幕。过去用油灯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现在都用电灯了。”
通过灯源照射,梁书芹和刘鹏、李丽在白色幕布后,十指联动,操作着影人,表演出各种杂技功夫。影人那自然舒展的动作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梦幻场景,彰显了梁书芹他们精湛绝伦的手艺。
皮影融入杂技元素
1976年出生于吴桥一个杂技世家的梁书芹,受家庭熏陶,从小酷爱民俗艺术。成年后,她与丈夫温俊来因为共同的艺术追求结为夫妻。
1998年,夫妻二人在继承家传皮影戏技法基础上,深入陕西、北京等地,跟皮影艺术家学习皮影戏的表演技艺。之后,二人又奔赴唐山,深入研究后发现唐山皮影与吴桥杂技文化接触非常紧密。
梁书芹说:“深入接触后,我心里渐渐萌生了一种想法——既然吴桥是杂技之乡,那能不能用皮影来表演杂技呢?”
带着这种大胆的想法,梁书芹和温俊来多次去唐山请教皮影老艺人。经过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他们全面掌握了皮影戏的操作与制作技巧。在传统皮影戏演绎的基础上,开始琢磨把杂技的演出动作及神韵融入其中。
用皮影表演杂技是一种创新大胆的尝试,没有任何前例和对照,皮影人物需要重新制作,动作剧情音乐都需要重新编排。
在演出后台,梁书芹向来访者展示了影人。“这些杂技影人没有可以借鉴的,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梁书芹说,“制作影人时,一般是先把牛皮或驴皮、羊皮刮去毛,加工成半透明的,再画上色彩,刻出成品。这种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
影人均为侧影,一般由头、身、四肢等几部分组成。头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着服饰,涂油彩后用火砖烘烤压平即成。演出时,皮影戏艺人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3根竹杆,即可操作演出。除人物造型外,她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为了将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在皮影戏中展现出来,梁书芹白天一遍遍地看杂技演员的表演,请教杂技动作要领,晚上回到家中用皮影在墙上反复练习。时机成熟后,他们开始编排杂技皮影节目、制作皮影人物、剪辑音乐……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刻苦打磨,他们终于练就了一套独特的杂技皮影节目,填补了皮影戏演杂技的空白,以及杂技之乡皮影戏的空白。
不断创新与坚守
发展至今,梁书芹和丈夫温俊来创办的顺艺杂技文化传播团队,已经能够表演38套皮影节目,涵盖100多个人物形象。每个影人的造型都尽量古朴典雅,充满浓郁的民族气息。他们表演的皮影戏被收录入《吴桥杂技史》一书。
隔帐凭影话江湖,十指齐动耍杂技。2009年,温俊来率团赴台湾演出的杂技皮影,获得台湾同胞的一致好评,当地政府还为其颁发了感谢状。
梁书芹创编的杂技皮影剧目《闹花灯》《狮子滚绣球》等,深受观众喜爱。在人们口口相传中,许多外地游客不远千里赶到吴桥杂技大世界博物馆,一睹杂技皮影戏的风采。
“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皮影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皮影戏艺人为谋生改了行,这也严重影响了皮影艺术的传承。”梁书芹说,然而,她和团队不忘与时俱进,将现代化设备增添进来。
在皮影剧场传统的影窗旁边,还有一面光影窗。这个影窗能够在影人表演时,配合播放沉浸式视频,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令人沉醉其中。
为了更好地发展濒临失传的皮影戏,让幕布上的杂技文化永远靓丽鲜活,梁书芹已相继教授了十几名徒弟。如今,这些徒弟也逐一学成走出吴桥,去到全国各地演出、传播着杂技皮影戏。
一幕一灯一皮影,道不尽南北江湖事;一摇一动一跳跃,演不完古今杂技情。傍晚时分,陪伴无数游客度过了欢乐时光后,梁书芹并没有闲下来。
“三点一线选中选,栩栩神采从中显,疏忽若差半分毫,有肉无骨影人残……”她在手把手地教徒弟李丽练习表演。在师徒俩心中,都深深种着一颗传承杂技皮影戏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