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春梅 本报通讯员 杨进涛 摄影报道
56岁的马涛是肃宁县窝北镇东柴村人,在肃宁县佳源市场上班。下班之后,做过厨师的他还要和大家忙忙活活做出一大锅饭菜。热腾腾的烩菜,香喷喷的小鸡炖蘑菇……在众人帮助下把饭菜打包好后,马涛和几位志愿者给孤寡老人、特殊家庭的孩子送过去。
早上给孤寡老人送饭
2月14日,马涛早早就赶到了佳源市场的“爱心厨房”,和志愿者一起做好当天的早餐。丰盛的早餐做好后,几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除了招待前来就餐的客人,还忙着在烧饼里夹鸡蛋、往餐盒里盛小米粥。
“今天我得给3位孤寡老人送早餐……”马涛一边说着,一边接过打包好的早餐,连早餐都顾不上吃,就急匆匆地上了车。
给第一位老人送去早餐后,马涛又马不停蹄地赶到80多岁的刘长明家。“老爷子,来喝点粥……”马涛进屋后跟老人打着招呼。刘长明老人激动地一边下炕一边说:“你老惦记着我……”
送完当天的最后一份早餐,马涛又赶回“爱心厨房”,忙活着炖排骨。香喷喷的排骨出锅了,马涛又出发去给另外3位老人送午饭。“你做的菜就是好吃!”一位老人吃了一大口菜后,连连赞叹着。
做饭、送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马涛和志愿者总是在“爱心厨房”里忙碌着。用马涛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年365天,他和志愿者有360天忙着给有需要的老人、特殊家庭的孩子及家人做好并送去爱心餐。
市场里的“爱心厨房”
早些年,马涛在市区做厨师。后来,马涛为了照顾家中老人,又回到了肃宁。从2013年开始,热心肠的他用一技之长,每年都免费为孤寡老人做一两次大锅菜。
热心公益的马涛参加肃宁县援老志愿协会、肃宁县爱心助学联盟等爱心组织的活动时,得知了周边每个村中孤寡老人以及特殊家庭的具体情况。他发现有不少孤寡老人、患病老人无法做饭或者吃饭很凑合。他暗下决心,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给这个特殊群体做顿饭,隔三差五给他们送去。
马涛家中有现成的炉灶和厨具。刚开始的时候,他在家里或流动餐车上做饭。2017年,马涛到肃宁县佳源市场上班。佳源市场负责人刘红凯听说了马涛热心公益的事,决定免费为他提供场地。
刘红凯不仅为“爱心厨房”提供了桌椅餐具,还承担了水电气等费用。每天,马涛早上和中午下班后都在“爱心厨房”里忙碌。“我们根据老人和特殊家庭的口味爱好以及当天的时间安排、路程远近等,把他们分成几组,哪天给谁送哪顿饭都是经过综合考虑的。”马涛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里的商户得知了马涛每天热衷做饭的“秘密”,纷纷加入到“爱心厨房”志愿服务队中来。除了捐款捐食材,那些商户还会在做生意之余带着家人到“爱心厨房”帮忙。
当地的大学生会利用假期时间到“爱心厨房”当志愿者。有人还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给“爱心厨房”购买食材等。“他们帮着择菜、洗菜、打包、送饭……凡是能干的活都抢着做。”提起那些到“爱心厨房”帮忙的大学生,马涛总是赞不绝口。
天气越不好越去送饭
一般情况下,在下雨、下雪的天气,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门。马涛说:“天气不好的时候,有些老人干脆就不做饭了。天气越不好我越得出门,尽快把热乎的饭菜送到他们手中。”
有一次下大雨,马涛开车去给肃宁县冯庄村的一位八旬老人送饭时,车陷在了村口的泥坑里。他穿好雨衣下车,又把装着肉片豆腐和馒头的饭盒用雨衣裹好,深一脚深一脚朝老人家走去。“哎哟,下这么大的雨,你还来干啥……”接过马涛递过来的饭菜,那位老人一个劲儿地“埋怨”着马涛。
还有一次,马涛冒雪给肃宁县后太师庄村的母子俩送饭。那位老人已经80多岁,瘫痪在床,儿子有病。老人每次看到马涛,都伸出哆嗦的手拽着他说:“老伴儿走了,大儿子也没了,二儿子还要照顾我……多亏你一直想着我们……”
最远的一顿饭,需要马涛开车跑出去30多公里。这是肃宁县韩村的一位80多岁姓苏的老人。这位老人是位盲人,平时喜欢就着香肠吃挂面。马涛每次去看望这位老人的时候,都会带上挂面、香肠和蛋糕。这位老人看不见,记性也不太好,只知道有个“县城来的人”一直在记挂着她。
“爱心是会传递的”
搭钱搭工夫给别人做饭、送饭,别说别人不理解,就连那些受帮助的老人起初也不明白:咋会有人不请自来免费给送饭呢?
有一位姓张的老人,起初总觉得马涛给他送饭是有啥目的。
“平白无故的,你为什么白送我东西?你是不是看上了我的房?”那位老人扭过头,拒绝着马涛的好意。
“没有为什么,我就是看您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给您送点饭菜来……”马涛耐心解释着。
“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好人?”老人将信将疑。
“有,您今天这不就遇到了吗?”马涛笑着说。
得知马涛是肃宁县窝北镇东柴村人,那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那个村我知道,以前还去过……”聊着聊着,老人对马涛放下了戒备心,肯吃他送来的饭菜了。
一来二去,那位老人的邻居也跟马涛熟识起来。有一次,马涛带着面和馅去给那位老人包饺子,结果走得匆忙忘了带锅。马涛用不惯老人家的灶,正发愁时,被老人的邻居看到了。“来我家做,我家啥都有……”邻居把马涛拉到了自己家。
“爱心是会传递的。我希望这种爱心能带动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马涛说。
从1人到100多人
马涛的“爱心厨房”能坚持这么久,跟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自打有了“爱心厨房”,马涛拿到工资后,再没往家里交过一分钱。妻子知道马涛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一直在默默支持着他。
以前,两个女儿问马涛:“爸爸,你咋没给我们买过零食和新衣服?”女儿长大后,理解了马涛对“爱心厨房”的感情和付出。有时候,马涛工作忙,实在顾不上给那些老人做饭。她们就买上热腾腾的包子、香甜可口的蛋糕,开车给老人送过去。有些村里的老人种的菜卖不出去,马涛的两个女儿就掏钱买下来再把菜捐出去。
马涛的爱心不仅影响着家人,还感染着其他人。有时候,马涛会带着市场附近的孤寡老人、环卫工人去佳源市场的小吃部吃早餐。
在小吃部卖小米粥、烧饼、煮鸡蛋的几位商户得知马涛“请客”的原因后,当即表示不收当天的早餐钱了,他们也要献一份爱心。自此,小吃部多了一些不用结账的特殊客人。
“爱心厨房”除了给孤寡老人等送饭,还给有需要的老人送食材。有些老人能自己做饭,马涛就隔三差五带些肉、豆腐等送过去。
“很多商户捐钱、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持‘爱心厨房’。”马涛说,“爱心厨房”得到了当地部门及爱心人士的支持和信任,“业务”也从当初为孤寡老人做饭扩展到为环卫工人、特殊家庭儿童、烈士家属及老党员等送水果、蔬菜、鸡、鱼、肘子等。如今,“爱心厨房”志愿服务队的队伍越来越大,已从当初的1个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