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7日
第14版:14

“适老化”应成为民生服务标配

资料片

近期,有这样一则谣言,说“2023年的养老金认证时间提前了,退休人员必须在1月完成待遇资格认证!否则养老金将会停发”。这则谣言引发了广泛关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发文辟谣,多地的人社部门也已发布公告,予以澄清。

此外,在日前举行的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专门介绍了领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的不同认证方式,且明确表示:需要老年人进行的认证操作,在12个月内进行一次即可。

事实上,近几年,每到岁尾年初,类似的不实消息都会出现。

是什么人在发布和恶意传播这则谣言?是一些不法分子,目的是为自称“代办认证”的诈骗网站提高访问量,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上当。而这则谣言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快速的善意传播,是因为不少老年人还未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因此在需要他们进行相关资格认证时,产生了焦虑情绪。

政府要求老年人进行这项资格认证,是国际通行做法,主要目的是防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被冒领,维护基金安全。为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早在2018年5月,这项资格的集中认证就已经被取消,老年人不必再通过现场采集指纹信息、举着当天报纸拍照等方式进行年审,也省去了异地长途“奔袭”之苦。

目前,老年人若需进行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可以通过大数据比对、人脸识别认证和社会化服务认证这三种方式。2022年,全国约有1/3的退休人员已经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无打扰”方式,完成了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不过,很多退休人员还是需要自己或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行相关的认证操作。

录入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现实中,这些略显复杂的做法的目的,是让老年人少跑腿、少折腾,只要在网上操作一下就可以了,然而,这却让一些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犯了难。

人脸识别认证的程序,对不少老年人来说都比较复杂。下载APP,录入相应信息,做眨眼、转头等微表情,这些年轻人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操作,对不少老年人来说却难于登天。如果没有子女或工作人员协助,有些老年人就很容易遭遇认证“卡壳”,急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虽然老年人也可以选择预约上门认证的方式,但是各地基层部门往往面临着人手不足等问题,也就是说,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无法给每一位老年人都提供上门服务。

其实,除了养老保险待遇认证,在看病就医、政务服务、出行打车、消费付款等生活场景中,一些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设备而急得满头大汗的窘境,时有发生。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占全国人口的19.8%。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届时,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毫无疑问,在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包括养老保险待遇认证在内的民生服务都应该多一些老年视角、老年思维,让“适老化”成为民生服务标配。可以想见,当人性化、有温度的服务让老年人不再为“网”发愁、被“码”所困时,上述新闻中的传言也就没有了市场。

在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民生服务的创新操作不应成为老年人的烦恼。一方面,制度设计要多费心思,提升线上服务的“适老化”,化解老年人办事难、办事繁、办事慢的痛点;同时,线下服务要切实发挥“兜底”作用,特别是在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过程中,对老年人多些耐心和同理心;另一方面,智能设备的研发应多动脑筋,提供老年友好模式等。

为了让群众少跑一趟、少些为难,各类民生服务都应该考虑得更细致、更周到,既要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也要考虑现实需求,让群众更方便,而不能让服务群众变成“折腾群众”。当民生服务更加多元化、精细化、人性化时,我们的社会无疑会更有温度。

据工人日报

2023-02-17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82764.html 1 “适老化”应成为民生服务标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