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 摄影报道
口袋里的钱不多了,是给自己买化妆品还是给自己的宠物狗买维生素?王睿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在沧州,像王睿这样喜欢养宠物的年轻人不少,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奉行:“我可以吃糠咽菜,猫狗必须顿顿有肉”……
每月几百元“云养猫”
陈辰在市区一家公司工作,去年刚刚研究生毕业。
陈辰的家在邢台。她毕业后来到沧州工作。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陈辰选择和两个女生合租。租房子之前,一位合租的女孩就给出了明确规定,不能在合租房内养宠物。房子离单位近,租金也合适,虽然陈辰喜欢猫,但最终还是租了这套房子。
陈辰喜欢猫,是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系。陈辰小的时候,奶奶一直养着一只白色的猫。“那时候我上小学,那只猫就成了我的宠物。每天睡觉的时候,猫都会趴在我的被子上。可以说,我们一家人都把那只猫当成了家里的一员。”
在陈辰13岁那年,那只猫死了。陈辰哭了很多天。她一直有个心愿,想再养只猫。
去年夏天,陈辰毕业工作了。她当时就想着养只猫陪在自己身边。“我的室友特别好,可她对动物毛严重过敏,所以我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养猫。”陈辰说,可她想养猫的心思没断,尤其是下班回家一个人的时候。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个养猫的人在网上发布了很多猫咪的视频。看着视频中猫咪可爱的样子,陈辰一下就被吸引了。
后来,她和猫主人取得了联系,时不时地会给猫咪快递一些东西。再到后来,她就直接从猫主人的直播间刷礼物、买猫粮送给自己喜欢的那只猫咪,猫主人也会定时给她发猫咪的视频。
“虽然猫咪在网络的另一端,但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它的视频,就好像它陪在身边一样。”陈辰说。
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陈辰每个月都会花几百元钱用来“云养猫”,虽然她的工资只有4000元。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让自己心情好的方式。”陈辰说。
“云养”是在互联网+形式下年轻人最近时兴的一种养宠物方式。自己没有条件养,或者自己不想承担喂养、打扫粪便等工作,年轻人便采用网上围观“猫奴狗奴”日常的养宠物视频和图文来愉悦自己的身心。
陈辰的同事王沛沛也算是个“猫奴”,曾考虑过养一只,但刚毕业的她还不足以给猫一个“体面的生活”。
每天结束工作后,王沛沛便开始“云养猫”时间。她在网上浏览大量与猫相关的视频、图片,以此满足自己的爱猫心理。
她表示自己经常在空闲时间浏览各个养猫人的视频号,一边看视频,一边发出痴迷的笑容。看“撸猫”视频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在“撸猫”中获得慰藉
28岁的左松是一个外表非常阳刚的小伙子。左松开玩笑说,他还有一颗不被外人熟知的柔软的心,他喜欢喂流浪猫,也喜欢“撸猫”。
左松在市区的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几年了。从左松25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不断地催婚,再后来发展到家里的亲戚们见面三句话不离催婚。左松“撸猫”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当时被家人催得很烦,想找人聊聊。”左松说,他就来到了发小开的“猫咖”馆。和发小喝着东西聊着天,还有只猫在身边趴着,时不时地可以抚摸上两把,左松竟然发现,那种状态很放松。
在那次经历之后,左松开始对“撸猫”产生了兴趣。“原来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约几个人去喝点儿酒。”左松说,现在他更愿意到发小的“猫咖”馆里坐坐、喝点东西。慢慢地,他也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喜欢“撸猫”,而且网上还有很多论坛,大家可以一起交流“撸猫”的各种知识和信息。
3年的时间下来,左松从每周到“猫咖”馆贡献200多元钱“撸猫”,到后来慢慢地萌生出养一只猫的想法。
他知道父母肯定不会同意,只能偶尔从网上买点儿猫粮喂小区里的流浪猫。“我发现小区里有几只流浪猫。”左松说,现在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他都会给那些流浪猫撒点儿猫粮,观察一下每只猫的状态。
他也会把这些和“猫友”们交流,“猫友”们也会告诉他一些照顾流浪猫的注意事项。“不仅如此,我们还会从猫身上,从‘猫友’身上获得很多心灵的慰藉。”左松说,没准儿哪天他就在“猫友”里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了。
和左松一样,19岁的欣皓也从“撸猫”中获得了慰藉。去年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他,看到学长学姐经常在校园中边喂流浪猫边享受“撸猫”。一次,他也尝试着把吃剩下的火腿喂给了流浪猫。他小心翼翼抚摸着它们。虽然上了大学,但他还没有彻底从紧张压抑的高中生活中走出来,从这些流浪猫身上,他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平静。
带着宠物狗出嫁
23岁的王睿,是带着宠物狗出嫁的。
王睿是一名00后,性格偏内向,去年大学毕业,如今还在争取“上岸”的路上。
王睿和爱人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俩人就结婚了。她的爱人知道王睿喜欢狗,俩人结婚前,王睿提了个要求:“带着狗出嫁,婚后先不要孩子,把狗当孩子养。”王睿的爱人答应了。
王睿说,当初她提这些要求时,她的爸妈都严厉反对,觉得她是“小孩子脾气”。王睿觉得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在我父母的眼里,猫啊狗啊,就是个宠物,有空了逗两下,没空了就放一边。”
王睿说,她的想法不是这样的,她觉得她的狗,就是她的一个好朋友。也正因为如此,王睿给宠物狗用的东西,都是在家庭条件允许范围内最好的。王睿说:“有的时候手里的钱只够买我的护肤品或者它的用品,那肯定先给它买。”
王睿的这只狗,是从她高二的时候开始养的。高二那年寒假,王睿学习压力很大。她把想养只狗的想法和父母说了之后,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也是争取了好几次,才得来的养狗机会。”王睿说,那段时间,她有什么压力,不敢和父母说,但会和她的狗说说,“狗狗趴在身边的感觉,让人很温暖,也很舒服。”
慢慢地,她把狗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我有严重的社交恐惧,不熟悉我的人常常会觉得我高冷,其实我只是害怕而已。”
王睿说,不仅仅是她,她觉得在网络伴随下长大的孩子,好像都多多少少和她有相似之处。
“内心来说,我还是很希望与人贴近的。我有时会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但又不敢展露这种在意。”王睿说,与狗相处比较容易,它们不会反驳你,反而会依赖你,是最好的倾听者和陪伴者。
解压,寻找精神寄托
原来养狗、猫等宠物的多是老年人,可是现在年轻人成了养宠物的主力军。近期发布的《中国宠物消费趋势报告》显示,目前宠物市场整体以85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偏多,占据了40.3%的份额;其次为95后,占据了23.6%的份额。其中,65.6%养狗,40.6%养猫。
这些人饲养宠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喜欢和希望得到陪伴。
在情感寄托的背景下,养宠人饲养宠物早已不是随意的放养模式,而是包括宠物食品、用品、医疗等的全方位养护。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大,只有当他们回到家,静静地和宠物待在一起时,才会彻底地放松下来。猫猫狗狗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它折射出了人的心理需求,如果不是猫猫狗狗的话,也有可能是其他动物,不仅是发自内心喜欢,更是精神寄托。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养宠现状,沧州市杨文峰心理工作室负责人杨文峰表示,互联网的形态,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社交方式。
原来人的社交必须是面对面的,而现在,人被隐藏在虚拟的互联网背后,久而久之,许多人会患上社交恐惧症。
“并不是所有的社交恐惧症都是外显的,即使一个健谈无比的人,也可能有某种时刻的社交焦虑。”杨文峰说,这一点,恰巧与猫猫狗狗的个性极为相似,自我意识、防备与敏感、特立独行成为了社交网络下年轻人的普遍状态。
杨文峰介绍,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状态之时,看到自己的宠物,压力就会减轻,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人类对于孩子天生就有保护欲和喜爱之情,这是基因决定的。宠物就像孩子,能激发人的保护欲,同时它还能跟人互动,让人的情绪得到释放。
“从宠物那里获得了充分的陪伴,感受到亲密感之后,养宠人会在情感上依赖宠物,并且期待这段关系的持续。这段关系的维护,恰恰体现了真正的归属感的需要。即便如此,我也不建议年轻人在宠物身上过度消费。”杨文峰说,养宠物切记别跟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