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容美发、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诸多消费领域,预付式消费是一道令大多数人头疼的选择题。有的地方推出了相关监管平台,给了消费者信心,但如何监管好预付式消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月13日,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宋庄路的王先生,来到东森市场肯定美发造型剪头发,却发现该店已经人去楼空,一打听才知道春节前就关门了。去年8月,他为了享受商家开出的8折优惠,在这里交了500元的预付费,才用过1次,就这样打了水漂。
沦为消费陷阱的代名词
无独有偶,北京市西城区一家名为“艺人美场”的便民理发店关门撤店,涉及会员约1700人。最终,“木北造型”菜百店接收原“艺人美场”持卡会员消费,“清华池”在“艺人美场”原址开设分店并增加理发服务,接收会员消费,为消费者挽回了损失。
预付款消费是一种商业营销方式,广泛存在于美容、健身、餐饮、家政服务、商场超市等领域,经营者通过给予消费者一定优惠的手段,吸引消费者办理消费卡,并收取预付款。
“预存2000元,足疗消费享受6折优惠”“5000元办一张储值卡,在餐厅消费可享受6折优惠”“一次性付费2万元办理美容卡,另送10次皮肤护理”……诸如此类的预付款消费模式,如今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以健身行业为例,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健身企业135.5万余家,其中绝大部分采取预付款消费的经营模式。然而,顾客交了钱,当商家人去楼空、预存现金限期使用到期后,留给消费者的就只有一张张硬邦邦的卡片了。
许多商家在预付卡的办理过程中并不签订合同,甚至不讲明规则,导致消费者中途退款被拒、过期无法取款等纠纷不在少数;一些商家在歇业倒闭后往往踪迹全无,消费者被商家卷钱跑路、维权艰难的遭遇更是常见。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预付卡承载着消费者的信任,也检验商家能否信守承诺。这种原本互利互惠、激发潜力的新交易方式,不该因为一些搅浑水、没信用的商家,而沦为消费陷阱的代名词。
想要退款却遥遥无期
“现在年也过完了,疫情也结束了,钱什么时候退给我?”“亲爱的,现在是没有疫情了,我们也从下周开始就开学了,争取能尽快好转起来,然后我看这个月底能不能给咱们退出一部分来,争取两个月之内给咱们退完。非常感谢等待。”“那要是你们‘好转不起来’呢?”……
这是2月12日张女士和北京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王校长的微信对话。从去年4月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张女士给孩子交的培训预付款消费退款依然遥遥无期。
原来,去年4月初,张女士给4岁多的小孩报钢琴培训班,打完折后交了8000元,并约定如果小朋友不愿意上了,可以转课,也可以换课。最后实在不行,可以退款,自己要求退的,扣除剩余课费的20%作为违约金。
没想到,小朋友上了一节课之后,再也不愿意去了。之后,张女士就和校方联系退款,却一直被推诿。实在催得急了,校方建议她打“12345”热线投诉。最后没有办法,就让校方写了一个未履行的退款证明,落款是北京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第一分公司的两个公章,日期为2022年12月11日。如今,无可奈何的张女士也只能够苦等。
张女士的遭遇,是预付款消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另一种形式——消费者中途退款困难。
“预存宝”能否实现消费繁荣
“我们店加入朝阳预存宝平台后,消费者办卡没了后顾之忧,这两个月每月都因此新增10多名客户。”逸丝风尚名苑店店长孟加文认为,政府部门搭建的监管平台给了消费者信心,对企业和消费者双方都是好事。
孟加文提到的“朝阳预存宝”,是北京市朝阳区为了解决预付费式消费退费难题推出的预付费资金监管平台。
该模式下,消费者的钱并没存到商家账户,而是存到了作为第三方机构的银行;那么即便商家经营不善、闭门谢客,消费者也可向银行提交退费申请,从而确保资金的全程监管及服务的方便快捷。
中央财经大学李教授指出,“预存宝”模式帮助消费者从源头上规避了不可知的风险。但值得提醒的是,这种资金划转方式,也可能打消商家推出优惠的积极性。
据《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