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看重,带有“零添加”标签的商品逐渐热销。可是,“零添加”产品真的更好吗?
“零添加”渐成趋势
“这款酱油是‘零添加’产品,没有防腐剂、色素……”“这款酸奶是最新的‘无添加’产品,你可以看看配料表……”日前,记者走访了市区几家大型商超,发现主打“零添加”概念的食品越来越多。不少乳制品、调味品、饮料外包装上标注了“零添加”或“无添加”字样,并被摆放到货架的醒目位置。
除了享有更高的“曝光率”,“零添加”产品的价格也高出一筹。以某品牌的酱油为例,同样是500毫升的生抽,“金标生抽”售价为9.5元,而“0金标生抽”售价为11.8元。除酱油外,醋、蚝油、料酒等调味品也加入到“零添加”行列。
在乳制品区域,不少酸奶标着“0蔗糖”“0添加更安心”“不添加香精、色素、增稠剂”等字样。某品牌酸奶甚至打出“生牛乳、糖、乳酸菌,其他没了”的宣传语。
什么是“零添加”
看着货柜上琳琅满目的酱油,市民杜晨(化名)经过一番斟酌,最终选择了包装上标有“零添加”的酱油。不仅如此,在选择饮料、酸奶时,她也首选包装上带“0”的产品。
当被问到什么是“零添加”时,杜晨脱口而出:“‘零添加’不就是没有添加剂吗?”实际上,“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与“不含食品添加剂”并不是一回事。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化学与生物医药工程系讲师刘俊梅告诉记者,“不含”是厂家在生产过程中和所用的生产原料中均没有使用添加剂;“不添加”仅表明厂家在生产过程中未添加添加剂,但不排除生产原料中含有食品添加剂。
目前,各厂家对“零添加”概念的解释并不统一,产品标注也并不一致。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对于“零添加”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必盲目追求
“零添加”
一位食品行业人士表示,企业大力宣传“零添加”产品,会给大众造成“食品添加剂不好”的印象,但这并不客观。
过度追求“零添加”,会造成不必要的成本上升。这位业内人士表示,比起普通食品,“零添加”食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会高一些,尤其是时间成本。比如,“零添加”酱油的生产酿造时间会更长。另外,由于不使用防腐剂,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运输成本可能会增加。
“这些成本往往都被转嫁给了消费者。”他说。
“正规厂家的产品,一般都是依照国家标准来添加的,安全是有保障的,完全不必担心。”这位业内人士说。
刘俊梅也表示,有些标注“不含防腐剂”的食品,为了达到一定的保鲜效果,需要添加大量的盐和糖。“盐和糖能提高食品的渗透压,抑制细菌生长从而达到防腐的目的,但摄入过量的盐和糖会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在刘俊梅看来,某些企业标注“零添加”,纯粹是出于营销的目的。
“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本身就因为高渗透压或者干燥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这些食品一般不需要额外使用添加剂防腐。厂家借机声称‘不含防腐剂’,完全是为了营销。”刘俊梅说。
“‘零添加’绝不是安全优质的代名词。”刘俊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