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贤 摄影报道
2月4日,市民孙立仔细检查了一下车后备厢,拌好的饺子馅、买好的元宵、炖好的肉、整理干净并洗好的菜……样样没落。
一切准备妥当,他招呼着妻儿上车,开车回家陪父母过元宵节。这几年,孙立只要回家,尤其是逢年过节,他就会将食材、礼品等准备好,这样的话,年迈的父母就不再操心这些。
2月6日一大早,从老家回来时,孙立的后备厢换成了白菜、萝卜等父母自种的蔬菜。
归乡或回城时,许多人家汽车的后备厢里,和孙立一样装着一个个爱的故事。
回家的路
孙立今年45岁,老家盐山。从市区到盐山的路,孙立一个月要走上两三次。
因为工作,孙立已经有几年没有陪父母过元宵节了。今年的元宵节正好赶上周末,孙立可以回去陪陪父母。
孙立的父母都已76岁了,年纪大了,身体还不太好,所以每次回家前,孙立都会提前把回家期间几顿的饭菜食材准备好,和妻子带回去。
回家之前,孙立和妻子又忙活了半夜,把饺子馅拌好,面也和好,回老家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他们又把虾去皮,把芹菜、蘑菇焯水弄好,将食材一兜一兜地装好。
“其实老家什么也不缺,只是父母岁数大了,不让他们费心费力地干了。在市区把食材弄好是因为城里用水用电都方便,回到农村老家,用热水不方便,也没有下水道,干起来麻烦。”孙立这样做有10年了,那是他买车之后和妻子聊天偶然得到的“灵感”。
今年春节前回家,孙立在后备厢里放有炖好的牛肉、洗好的鱼、拌好的饺子馅、和好的面……后备厢放不下,后座与前座之间的空当处都会放上。
回老家,除了给父母带东西,孙立还要准备走亲访友的礼品。孙立一边装一边感慨,车的后备厢还是小呀。
孙立说,父母生活节俭,舍不得买这买那,他带回去的东西能将冰箱填满,父母“不得不”吃。这样,出门在外的他也放心。
孙立回老家时,后备厢满满的,回来的时候,父母也会给他塞很多东西。春天,母亲从地里挖回来的野菜;夏天,菜园里新下来的新鲜蔬菜;秋季,带着翠绿叶子的嫩玉米;冬季,自家的大白菜……那些纯天然无公害的“土味道”是家的味道,也是孙立最喜欢的味道。
关不上的后备厢
张小勇是沧县人,因为工作,他们一家定居在了河南。
去年,张小勇一家没能回沧县过年。他和妻子提前在网上购买年货给父母寄回老家。可再多的东西也无法弥补他不能回家过年的遗憾。
今年春节前,张小勇提前做好了回家的准备。一放假,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开车高高兴兴地返回了沧县。他们陪着母亲买菜做饭,陪着父亲聊天、清扫院落……父母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这个春节假期,他多次做父母的工作,要父母去和他们一起住,这样方便照顾二老,可父母一直不同意。“我们身子骨都挺好的,不用你们照顾”“在城市里住,哪里都不认识,住着不舒服”“家里的地还得种,不能荒着”……只要张小勇一提这个话题,父母就有多个理由拒绝。
看劝不动父母,张小勇只能放弃,以后有时间,会常回老家陪陪父母。
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张小勇的女儿有点不开心,拽着爷爷的手直接说不想走。爷爷只能劝孙女,“我也想着你多留几天,可是你爸妈要上班呀,你也快开学了。你好好学习,等放假了再回来。”
父母往张小勇的后备厢里塞了很多家乡“味道”:十多公斤玉米面,晒好的金丝小枣,一大兜包子、馒头,做好的咸菜、辣酱,炖好的猪蹄、鸡肉……
“装不了了,够了,够了!”张小勇“强行”关上了后备厢。张小勇的母亲说,还能装,咋就关上了呢,买的哪有咱家自己的好吃呀。
张小勇开着车缓缓前行,他透过后视镜看父母仍然站在家门口,朝着他们挥着手。
“我的精挑细选,远不及父母的牵挂”
2月5日,28岁的田静从黄骅老家返回了市区。车的后备厢里也被父母塞了不少东西。
田静独自一人在市区上班。父母担心她一个人吃不好,每次她从家回沧州,父母都要给她准备很多吃的。
田静将车后备厢里的东西一样一样地往外拿。40来个面花,腌好的带鱼,处理好的鲜虾……后备厢逐渐被清空,而田静心里却被爱充斥得满满的。
田静还记得妈妈在给她装东西时那不断的叮嘱,“这些面花你要分成几兜放在冷冻层”“带鱼已经腌好了,直接煎熟就行了”“你回家先做丝瓜虾仁,不然容易坏掉”……
田静是土生土长的黄骅人,喜欢吃当地的面花。妈妈为田静准备了很多面花放进冰箱里,这样田静回家就能吃上,离家时还能带些。这次,妈妈给她带了40多个面花,满满的一兜子。
田静要回沧州的前一天,妈妈一直在厨房里忙碌。鲈鱼被处理干净装进袋子里;带鱼用盐腌好,又用清水清洗干净;小黄花鱼裹上面糊下锅炸好……
妈妈还给田静准备了糯玉米,有提前煮好的,也有带着玉米苞的。妈妈将准备好的食物,连同晒好的野菜,自家种的南瓜……大的、小的,重的、轻的,有条理地给田静放进了后备厢。
田静也是个孝顺的孩子。父母的生日、春节……在特殊的日子里,田静都会为父母准备一份礼物,让生活充满一些仪式感。
今年春节前,田静又开始为父母准备礼物。选什么礼物好呢,田静有些发愁。
思考了几天后,她决定给母亲买一个按摩仪,给父亲买一个智能手环。母亲的腰有时会疼,按摩仪可以给她按摩放松一下。爸爸的血压不太稳定,智能手环可以监测血压、心率。买好这些后,田静又为父母买了新衣服以及一些父母没有吃过的“网红”食品,让他们尝尝鲜。田静将这些物品放进了车后备厢。
当父母收到这些礼物时,嘴上说着乱花钱,可是脸上的笑却掩饰不住地露出来。
田静说,她的后备厢里装的是自己的心意,但远比不上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惦记。
双向奔赴的亲情
每当节假日过后,尤其是春节,网络上都会掀起了一波“晒后备厢大赛”,来自天南地北的开车回家过年的网友,纷纷“晒”出车辆后备厢中塞满的各种家乡特产:有吃的,也有用的;有给大人的,也有给孩子的。虽然后备厢中的物品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几乎每一个汽车后备厢,无论大小,都被塞得满满当当。一些网友直呼后备厢塞的东西比回家时带的还多。
其实,小小的后备厢见证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与爱,更多的是双向奔赴的亲情。儿女归家时,他们将孝顺装进了后备厢。儿女返程时,父母又将牵挂填满了后备厢。
市民李岩是今年农历正月初二回的保定娘家。她的后备厢里各种礼盒摞了一层又一层。爸爸平时喜欢小酌,李岩为他准备了酒。李岩还准备了妈妈喜欢吃的火锅鸡。今年春节天气冷,李岩为爸妈买了羊毛裤、帽子以及羽绒服。
一进家,来不及多说几句话的父母就开始张罗着煮饺子。很快,热气腾腾的饺子被端上桌。几个月没吃父母做的饭了,李岩吃着真香。
李岩今年37岁。记得,刚结婚的那几年,李岩回娘家需要乘坐大巴车,中途还要倒车。每次回去,父母总想着让李岩带一些他们做好的食物回沧州,可是李岩总会以“路上带着大包小包不方便”的理由拒绝。
李岩说:“那时候年轻,我无法体会父母当时被拒绝后失落的心情。后来我们买车了,开车回家,父母每次都会把后备厢塞得满满的。”
在家住了几天,李岩要回沧州了。当天一大早儿,母亲就起床开始和面烙饼。金灿灿的玉米面是用自家玉米磨的。母亲为李岩烙了十几张薄饼。
当天下午,李岩收拾自己的衣服,父母也开始往后备厢装东西。自家种的大白菜、大葱、山药;父母灌的腊肠、熬制的焖子;母亲包的马苋菜大饺子、烙好的玉米薄饼……都被塞进了后备厢里。
回家途中,丈夫和李岩开玩笑地说,你每次回家,都跟“打劫”似的,很多东西咱们那也能买到,以后别麻烦爸妈了。
李岩摇摇头说:“你不懂。回咱们家后我还能吃上父母的味道,那是一种幸福。”
这不仅仅是田静、李岩、张小勇返程时的后备厢,而是很多人后备厢或者行李箱的一个缩影。过节时,人们带着精挑细选的礼物奔向父母;返程时,父母又把我们的汽车后备厢结结实实地塞满,这种“双向奔赴的亲情”最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