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上午9点半,已经坐在客厅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马艳霞推开儿子的房间,生气地拉开窗帘。“晚上不睡,早晨不起,黑白颠倒!”
再一次听到妈妈的唠叨,今年上大三的儿子李阳用被子紧紧捂住耳朵,继续躺着。
“早晨从中午开始”已经成了现代大学生假期生活的“标配”。知名作家路遥当年为写《平凡的世界》熬夜写作,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来讲述自己写作的艰辛。但现在,大学生们“早晨从中午开始”却是因为熬夜打游戏等玩乐。
家长忍无可忍
——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打游戏
寒假假期开始后,家住运河区文承苑小区的王珍珍家的亲子关系,由久别重逢的喜悦进入到唠叨顶嘴的阶段。
王珍珍的儿子张帆是河南师范大学大三的学生,放假回家后,前几天还能和父母聊聊家常,之后每天他都是凌晨两三点钟才睡觉,一觉起来就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看着晚上不睡、早晨不起的孩子,王珍珍就忍不住唠叨。
每当她一张口,张帆把门一关,连面也不见了。
“天天盼着孩子早点放假回家,现在总算回来了,不是黑白颠倒地睡觉,就是拿着手机、守着电脑不停地折腾,我和他爸爸说了几句,孩子就不爱听了。”王珍珍满是无奈。
家住运河区一建小区的张秀芹和丈夫有着良好的作息规律:每天早晨6点准时起床,晚上10点睡觉。
张秀芹觉得上大学放假回来的女儿作息不健康,伤身体。她跟女儿语重心长地谈了几次,劝她早睡早起。为此,张秀芹还精心为女儿准备了营养丰富的早餐。谁知,女儿拿她的话当耳旁风,继续“我行我素”,也让她的“爱心早餐”无法送出。
一开始,张秀芹还忍着不唠叨孩子。后来她终于忍无可忍了,冲进女儿李萌的房间,忍不住和她嚷了起来:“快起床,天天这叫什么事儿啊”……
经过几次反复的争吵后,母女俩开始“冷战”:谁也不理谁。张秀芹再也不管女儿,女儿也继续晚睡晚起。“孩子不回家就特别想她,谁知回来之后,气得我血压都噌噌往上涨。”
市民胡女士已经退休了,居家时间多。寒假里跟上大二的女儿是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她觉得孩子荒废时间不上进。
市民刘先生则是担心儿子每天钻到屋里打游戏:“怎么别人家的孩子去考驾照、去打工……我家的孩子除了吃饭就不出房门,吃饭还得反复催促,放假玩儿也就玩儿了,如果他到了学校也这么痴迷游戏,再耽误了学业可怎么办啊?本来我们计划是力争保研的,如此状态怎能保研呢?”
睡懒觉、玩游戏、看手机是大学生假期最招父母烦的几大行为。很多家长忧心忡忡,看着孩子天天在家玩游戏,连最基本的健康生活规律都没有,就不禁为他们的未来焦虑。
“一般情况下,我会按捺住心中的怒火,但总是想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不要这么做。”大学生的家长王慧敏认为,假期虽说应该适当调整休息,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放纵。
孩子无奈“吐槽”
——为啥做啥都要被骂
在河北师范大学上大二的乔帆这种感觉特别强烈:离家上学期间,经常跟父母打电话聊天,天天盼着回家。等到放假回家后,又与父母闹别扭、起冲突,她有了“离家回校”的想法。
“他们睡了,我就得睡;他们醒了,我就得醒;在家待着嫌我烦,出门玩嫌花钱,我不说话就是‘哑巴’,一说话稍微大声就是顶嘴。”乔帆很无奈,家长们看见我看电视、玩手机就说我的眼睛会瞎,看书则眼睛没事。
“从早上6点多开始叫我起床,先是‘善意’地提醒,之后掀被子,最后就站在旁边说个不停。”乔帆有时候会忍不住顶嘴。
她最怕的是母亲唠叨自己房间乱:“我妈一张口就说我的房间乱得像猪窝一样,不让她收拾还不行,等她收拾完我的东西我就找不到了,每天就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打嘴仗。”
“晚上不睡,父母唠叨;早晨不起,父母不满。喝饮料,说不健康;出去吃,说不卫生。出去玩,嫌乱花钱;在家待着,说得运动……”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一的张硕和父母起的冲突可是不少,他说,难道这就是代沟?
唠叨、干涉自由、窥探隐私是大学生对父母最不满的行为。
今年在河北师范大学上大三的王铮最受不了妈妈让他收拾屋子。
“你这屋子简直成‘猪窝’了。”妈妈总是忍不住大声嚷他。“妈妈,能不能不要随意进我的房间。”王铮也不高兴。他觉得自己的房间不算乱,自己想收拾的时候自然会主动收拾。
“你看你一堆脏衣服摆在地板的中间;喝剩下的饮料瓶随意地放在书桌上;床上铺好的床单早已经凌乱不堪;脏袜子扔得房间的各个角落里都是……”谁知妈妈却一会儿也等不了,逼着王铮立刻收拾屋子。
“我回家就挨骂,还不如在学校里。”王铮一肚子苦水。
大学生张欣瑶说:“假期就像一座围城,在学校的时候盼着能放假回家,假期在家里待久了就又期盼着返回学校。”
记者调查
——超九成大学生假期与父母“闹矛盾”
针对“假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20个大学生的家庭,其中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发生过矛盾。
其中,大学生因生活不规律、娱乐时间过多、不帮忙做家务等被父母唠叨是最多的“槽点”。除此之外,不注意形象、不去亲戚家拜访、不和父母沟通等都是大学生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产生小摩擦的原因。
通过调查记者发现,父母和孩子矛盾最大的是生活习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在很多方面,饮食、睡眠等。
观念不同也是大学生与父母经常发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希望孩子有节制地生活,也希望孩子在假期能跟自己多说说话、多陪陪自己。不过大学生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可以不被打扰地与同龄人玩乐。
“多管闲事、思维僵化”是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父母的评价,他们的思考方式经常与父母不在一个轨道上,也不会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问题;而他们的父母似乎也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想问题,冲突便不断出现。
“总有挑出毛病的地方。”一些大学生表示,他们尝试和父母沟通,希望增进相互理解。放假期间,除了睡觉晚,各种家庭琐事都是大学生和父母发生口角的原因。比如主动倒垃圾却忘了给垃圾桶套新垃圾袋、出门前没来得及收拾房间等等。
应该怎么做
——孩子合理规划,家长平等沟通
读大四的刘晓琳今年寒假和父母起的冲突少了许多,因为她要准备公务员考试。一切好像又回到了高中的样子,父母对她要求很少,只要她学习就好,对她的熬夜学习很是心疼。
今年上大三的肖潇其实很理解她的父母。她觉得妈妈经常说:“回来就知道玩儿,什么都不干”可能包含了“你终于回来了,多陪陪爸妈”的意思。
肖潇尽量地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她认为,很多时候父母不仅仅希望你能跟他们谈心,更希望你能有更多时间跟他们“互动”。
除夕夜,肖潇为家人做了一道菜,帮他们洗了碗,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可能有的时候父母也想了解我们多一点,可找不到机会。那么我们的主动沟通就会迎合上父母的这种心理,让父母对我们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加放心我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当了解你更多,交流自然也会更轻松与容易。”肖潇说。
“可能刚上大一的学生家长和孩子起冲突较多,大三、大四的家长就少了,因为已经习惯了。”市民刘勤尚的女儿2022年刚刚大学毕业。他说:“这就是年轻人的生活。”刚开始他们夫妻也是对孩子的作息有很大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也就接受了,因为身边“黑白颠倒”的大学生比比皆是。整个群体都是这样的生活,即使少数大学生想正常作息都很难,这样显得很“不合群”。
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常年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心理咨询师于丽丽。她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需要家长和大学生双方多考虑对方的想法,并作出让步。
她建议大学生起床后不要没完没了地玩手机,尝试帮爸妈做点家务。在做饭的时间,大学生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要过去转一圈,慰问慰问老妈也是可以的。晚上回家晚一定要提前告诉家里,尽量别让家长担心……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孩子已经考上大学,已经成为成年人,就不要再对孩子保持俯视的姿态,作为家长也应该学习同孩子平等地交流,应该用引导的方式来给出孩子生活、实践、学习的建议,同时也可以跟孩子诉说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讨论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问题,这样可能会给孩子更多的帮助,也能有更愉快的家庭氛围。
于丽丽说,真正讲,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所有冲突都不叫冲突,只能叫“闹脾气”,大家不过在赌气而已。在假期中,父母和孩子要享受在一起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