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6日
第03版:03

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献县的王美红双腿不能行走。她坐着轮椅“走”出家门,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轮椅上的美丽人生

本报通讯员 樊吉 本报记者 杨玉霞

王美红(左四)和残友去做公益活动

王美红(右)指导吴双创业

“顾客在我这儿定做了一件衣服,我得赶紧给她做出来。”

“明天,有一位残疾朋友让我教她小儿推拿。”

……

王美红每天都很忙,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累并快乐着。

不向命运低头

今年44岁的王美红是献县商林乡南宗村人。由于先天性脊柱鼓膜膨出症(俗称脊柱裂),双腿不能行走。

到了该入学的年龄,王美红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一个个背着书包去上学,而她出入还要大人帮扶,不知偷偷地哭了多少回。

后来,她的弟弟妹妹们也陆续开始上学了,王美红求知的渴望更加强烈了。她每天都让弟弟妹妹轮流教她识字。就这样,她渐渐地也能读书看报了。通过读书,她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我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王美红通过电视了解到很多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故事,她觉得别人能做到的她也能做到。

考虑来考虑去,王美红觉得她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习裁剪,给别人加工衣服。17岁那年,王美红向父母提出,她要出去学习裁剪。

平时拄着双拐,脚一着地就疼痛难忍的残疾女孩去外地学习,她能照顾自己吗?“好好在家待着吧,我们能养活你。”王美红的父亲安慰女儿。王美红倔强地说:“你们能养我一辈子吗?”王美红的父亲听后,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不能养闺女一辈子,这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

父亲的担忧和劝阻丝毫没有动摇王美红学习裁剪的决心和意志。最后,王美红的父亲终于退让了,答应送她去学习缝纫技术。1998年的春节刚过,王美红被父亲送上去河间的客车。

能养活自己

到了裁剪学校,王美红如饥似渴地学起来。

由于一点基础也没有,她从一针一线学起。画图、裁剪、缝纫。由于她不会算术,计算服装的尺寸总是算不好,急得经常流眼泪。在课上她掌握不好,就课下补。她从学习用计算器开始,后来就一遍遍地练口算。每天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她就充分利用起晚上的时间。为了学会技术中的每一个细节,她常常冥思苦想,并一遍一遍地练习。经常是凌晨两三点了,她才匆匆躺下歇一会儿。老师经常用她的学习精神教育其他学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王美红终于掌握了全部缝纫技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回到家,她给东家做一件上衣,给西家做一条裤子。看着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穿着她做的衣服,王美红特别高兴。尤其大家都夸她衣服做得好,喜欢穿她做的衣服时,王美红更高兴了。“我终于不再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的残疾姑娘了。”王美红这么夸奖自己。

付出总会有回报。有了乡里乡亲良好的口碑,王美红开始在家人的帮助下去集市上揽生意。第一次,她收了一件上衣,加工费是10元钱。当她手捧着用自己的双手挣来的10元钱时,王美红哭了。“我能养活自己了。”王美红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婚后,在丈夫的支持下,王美红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她在附近的镇上开起了一家“美红服装加工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

这些年来,王美红除经营服装加工生意外,自己还去北京和济南学习催乳、小儿推拿等技术,拓展经营范围。经过多年打拼,2017年,王美红在献县县城购买了楼房。2018年,她考取了C5残疾人机动车驾驶执照。如今,她不仅能靠双拐和轮椅出行,还能开上轿车去更远的地方。

身残心不能残

在平时的生活中,王美红发现自己身边还有很多的残疾人,他们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年纪轻轻却在家整天无所事事。每次看到这样的人,她就特别想帮助人家干点什么。

“虽然我们身体残疾,但我们的心不能残疾。只要肯努力,残疾人也能自食其力,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美红想让身边的残疾人都能自食其力,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献县南漳河村的吴双(化名)从小患有风湿性关节病,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脊柱强直,行动十分困难。吴双一度情绪非常低落,对未来丧失了信心。王美红听说后,就和朋友多次去吴双家看望,开导他,帮助他走出阴影,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在大家的开导下,吴双树立起了创业的信心。他在村里开起了农资服务站,后来还办起了超市,现在已经成为村里人人佩服的创业能手。吴双感动地说,如果没有王美红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他现在还是家人的累赘呢。

“幸亏遇到美红姐,我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家住献县西丁楼村刘夫檩感动地说。刘夫檩的家庭情况非常特殊:他母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他和哥哥又都是重度残疾人。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性要强的刘夫檩不甘贫穷,一直努力寻找致富途径。王美红听说后,非常支持他,和大家一起帮助他找项目,租房子,还帮助他买了一辆三轮车。很快,一个流动水果摊就运作起来了。历经严寒酷暑,刘夫檩第一年就赚了一万多元,大大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王美红经常说的一句话。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能自食其力,王美红不遗余力地付出着。

投身助残公益

2014年10月,王美红和另外两个残疾朋友给他们的微信群起了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名字——“有事业心的残疾人”。她们在里面经常交流创业体会,互相鼓励,取长补短。

由于他们都是热心肠,接触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微信群里的残障朋友也越来越多。2016年,王美红和大家一商量,把群名“有事业心的残疾人”改成了“献县残疾人关爱之家”(以下简称“关爱之家”)。他们共同约定,在自食其力的情况下,尽最大能力帮助身边有困难的残疾人。

他们是这么约定也是这么做的。2017年3月,献县宏志中学15岁女孩李雅琪罹患恶性骨肉瘤,右臂不幸截肢,家庭急需救助。王美红得知情况后,和大家一起捐款,第二天就把善款送到了李雅琪的手里,帮助她渡过难关。

第二年,李雅琪的病情再次恶化。为了挽救这位花季少女的生命,王美红和她的残疾朋友们通过义卖为李雅琪筹集善款。大家分工协作,在爱心志愿者的配合下,售卖着一件件商品,统计着一笔笔捐款。整整两天的义卖活动,共筹集善款7699元,为李雅琪赢得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虽然王美红和残疾朋友们有的肢体有残疾,有的眼睛不好,但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身边每一个残疾人需要的地方。他们在献县文化广场举行过“服务社会,回报家乡”活动;他们去献县郭庄镇福利院看望那里的残疾孩子;他们去河间市救助残疾人家庭;他们逢年过节,给有困难的残疾人家庭送米面油……

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走出自卑,融入社会,自食其力,是王美红最大的心愿。“如果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那是我最幸福的事了,我愿意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王美红说。

2022-12-26 本报通讯员 樊吉 本报记者 杨玉霞 由于患有先天性脊柱裂,献县的王美红双腿不能行走。她坐着轮椅“走”出家门,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7533.html 1 轮椅上的美丽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