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沧州市育红小学53岁的教师曹立梅来到运河区红十字会,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郑重签下名字,完成了她志愿者生涯中的又一件大事。
参与公益活动、慰问贫困家庭、资助寒门学子……从2009年至今,曹立梅在教书授课之余,始终奔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在身体力行的同时,她还把“献出一份爱 温暖同龄人”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与孩子们在公益之路上携手同行。
师生共访“太阳村”
在北京市顺义区板桥村,有一个名为“太阳村”的院落,里面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孩子,年龄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等。他们都是由于父亲或母亲正在服刑、无人看管而来到这里的。
2009年年底,曹立梅了解到“太阳村”的情况后,决定去看看。腊月二十九,她把女儿送回老家,背着两大包给孩子们的衣物,倒了好几趟车,问了无数人,终于在大年初一走进了“太阳村”。
探访归来,曹立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冒出了一个念头——要把“太阳村”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同龄人的遭遇在学生们心里掀起了波澜。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2010年暑假,曹立梅带着十几名学生,在学生家长的陪同下,一起来到“太阳村”。
“你好,你叫什么名字?”“老师,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学生们围着“太阳村”的老师和孩子问个不停,把带来的图书、衣物和玩具摆了满满一石桌。
短短两个小时,学生们走遍了“太阳村”的每个角落。临别时,每人又捐了100元钱,并和“太阳村”的小伙伴们约定,有时间一定还会再来。
此后,曹立梅又组织了两次集体探访,很多学生都与“太阳村”的孩子成了好朋友。
全班资助两姐妹
2014年,曹立梅与几名志愿者一起创立了一个以贫困学子为主要帮扶对象的民间爱心组织,她负责发现、走访和确定被资助人。
2016年年初,她得知盐山县庆云镇有个刚上一年级的小女孩,6年前父亲意外去世,母亲改嫁,她和姐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可是,2015年,爷爷遭遇车祸后无法干重活儿,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60多岁的奶奶身上。
如今,曹立梅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与姐妹俩见面的情景。姐妹俩瘦小单薄,一脸愁苦,姐姐说起话来更是连连叹气。即便如此,在学校,姐妹俩都品学兼优,是老师的好帮手。
2016年3月19日,育红小学的12名学生代表在家长的陪同下,和老师曹立梅一起来到姐妹俩的家,为她们送上了学习和生活用品。此后,除了爱心组织的资助外,曹立梅班里的所有同学,每人每月省下两元零花钱,捐给两姐妹。
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似阵阵清风,吹散了姐妹俩心头的阴霾,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她们的心田。姐妹俩的脸上渐渐有了笑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学生继续爱心接力,曹立梅和学生们对两姐妹的捐助始终没有停止。
如今,受资助的两姐妹改变了人生:姐姐已步入理想的大学,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将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妹妹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正为着心中的目标奋力前行。
影响带动身边人
投身公益十几载,曹立梅的爱心善举,影响和带动着她身边很多人。
曹立梅在运河区红十字会签署“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时,需要直系亲属签字。当时,曹立梅和女儿视频连线时还心怀忐忑。她没想到,女儿听后不仅全力支持她,而且委托她替自己在志愿书上签字。于是,母女俩同时成为“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者”。
曹立梅班里的很多学生的家长,在陪同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后,也燃起了志愿服务的热情,纷纷加入爱心组织,和孩子一起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还有一些朋友,看到曹立梅在QQ、微信和微博中的分享后,主动与她联系,有的出钱有的出物,还有的亲自前往,为贫困学子和需要帮助的人送上一份温暖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