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
第12版:12

钱楷:一位河间知府的人生样本

■赵华英

明朝万历年间,有这样一位河间知府:心念百姓,不加一分徭役,却修成长达二十多里的唐河高堤,长桥飞架东西,便利行人无数;正直敢言、不慕权贵,为坚持原则,不惜与当红一时的权臣张居正闹翻;工于诗文,笔力遒劲,留下描写河间景物的诗篇,为世人再现四百多年前的河间府城……这位知府,就是钱楷。

自幼神童冠齐鲁

钱楷字范之,山东冠县人,生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幼时即以神童闻名,十四岁时就补为官学生员(秀才)。日夜攻读经典,钻研诗书,等二十岁时,已经闻名齐鲁。

母亲生了病,钱楷自己读方制药,亲口尝了再喂母亲。母亲卧床不起时,他悲伤过度,身体虚弱,很长时间不回卧房就寝。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钱楷以全省第二名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出任山西安邑县令。安邑之地长年拖欠赋税,钱楷到任后得知,并非百姓故意不交,而是有豪族背后运作,钱楷将那个豪族予以制裁,从此平安无事。

钱楷廉洁奉公,他的父亲经过安邑县衙,等父亲走时,他连让父亲捎回家的几两银子都置备不起。之后,钱楷又转任河南临颖县令,后任户部、工部、刑部主事等职。明万历皇帝登基后给父亲明穆宗修建昭陵,钱楷被调去督工,只有他一人受皇帝赏赐,增补为员外郎。昭陵竣工未及一年,夏雨连绵,多处砖石沉陷。万历皇帝大怒。参与营建昭陵的很多官员遭革职夺俸等处理,唯独钱楷监理的工程完好无损而未被追责。

敢向内阁首辅说不

万历初年,张居正官居“内阁首辅”,相当于当朝宰相,朝廷之内说一不二,虽有整顿吏治、锐意改革之举,但也存在恣横专权等问题。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张居正父亲去世。依照明朝礼制,张居正应辞去官职,回家守孝27个月,期满后再回朝做官。但张居正既怕他的改革半途而废,又怕因此大权旁落,在万历皇帝支持下,他得以“夺情起复”,继续当他的内阁首辅,不用回家守孝。为此,张居正受到群臣抨击,众臣要么出于维护礼法,要么不愿看到他掌权,纷纷上疏,要求张居正“离职守制”。

反对的人当中,有一位叫刘世延的武将,是明朝开国名将刘伯温的第十一世孙。刘世延既有斥散南京士兵哗变、力挽狂澜等功勋,又有滥用权势、巧取豪夺等劣迹。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不少官员的利益,这也是群臣反对他“夺情起复”的一大原因。此时,平素以“狂戆”著称的刘世延,平常就喜欢讥讽朝政,此时马上写奏疏,直斥张居正“把持朝政不奔丧”违反了礼制。

张居正大怒,点名刑部将刘世延下狱,“必欲杀之”。此时,主审该案的正是钱楷。正直的钱楷虽然也看不惯胡作非为的刘世延,但他心里想的却是理与法,直言刘世延罪不当死,“世延以言论获罪,即使他的罪过属实,但他的祖上刘伯温对国家的功勋无人能比,也该有所宽宥,怎能如此严苛就杀了他呢?不如让他以金钱赎罪”。张居正仍然不愿意,坚持处死刘世延。

钱楷不忍心杀刘世延以取悦张居正,当天就以有病为由,不再审理此案,对众人说:“杀人以媚人,吾不能为也!”刘世延得免一死,从此,钱楷以正直闻名天下。

张居正独掌大权时,他的三个儿子连中进士。满朝文武纷纷上门道贺,他们贺的是“喜”,看中的其实是张居正手中的“权”。可钱楷却耻于献媚,一趟也不去张府,“不以片刺往”。得罪了张居正,钱楷后被迫离职。

唐河古堤留美名

直到张居正死后,钱楷才再次被启用至户部,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任河间知府。钱楷所处的时代,恰是河间水势颇盛的时期。滹沱河之水汩汩而来,从河间城南分为古洋河、古唐河两支,至河间城北又合流奔涌,每到夏秋汛期,常有洪水侵袭,河间百姓苦不堪言。

钱楷墓志铭中写道:“河间(宛如)水国,然子午道苦沮洳以为常。”“子午道”指途经河间的官方驿道,“沮洳”指低湿泥沼之地,由上可知明代河间城被水包围,连官方驿道也泥泞难行。

上任伊始,钱楷就筹划着治水修桥,带头捐出俸禄,四处募集银钱,没给百姓加一分赋税徭役,就修成二十多里长的唐河堤,建桥多座,“连亘如长虹”,还能根据时令对上游来水或蓄或泄,沿岸千余顷土地顿成肥沃农田,百姓受益匪浅。

乾隆《河间县志》中收录了明代河间人李采菲的《八里堤桥记》,对钱楷治水修桥的功绩也是推崇倍至,其中的记载与钱楷墓志铭是一致的。钱楷修桥治水之事在很多史志资料中都有所记载,让后人得以了解明代河间往事。

时任翰林院编修郭正域作《河间府城南桥记》,记载了钱楷兴修水利的前前后后。因为水患原因,河间每年都有人淹死,“河间城南滹沱水,自南而下,岁多漂溺”。朝中一位姓徐的官员向皇帝建议疏浚河流,修筑桥梁;不久,有御史进言称修河不便,修桥比较省时省力,万历皇帝表示同意。不久,徐姓官员调离,此事眼看着就要放下。

初到河间的钱楷听说后,马上召集臣僚商议,认为治河修桥既符合皇帝诏旨,又可疏通南北驿道,方便百姓出行,实乃一举数得,“称诏意,修王道,利行旅,在此役也”。

于是,众官把自己的“餐钱”捐出,又动员本地富户捐献,工程前后历时两年,修堤二十余里,高二丈余,宽三丈;修成大桥一座,小桥六座,从河堤至旅店等繁华区的道路七里多。从此,桥路相连,再无水淹之虞,可以“通两畿(南北两京)而达八省”。

郭正域赞叹堤桥之建的重要性时,提到河间地理位置,“河间为京师孔道,四方朝会之所取道。乘轺之使,联镳之客,驿骚不绝。商贾之所凑泊,五方之人由焉。”“乘轺之使”,指的是乘坐马车自京城与各省之间往返的各级官员;“联镳之客”,指的是执鞭骑马传递公文的信使;再加上南来北往的商人,河间成为京城与各省联络通行的必经之地。

钱楷修堤建桥,不光河间百姓受益,更是打通明帝国交通动脉的兴国利民之举。更为可贵的是,“今河间于国家为三辅”,负守护京城之重任,本来可以向朝廷申请银钱,向民间摊派徭役,但钱楷率官捐献,四方筹资,不加重百姓负担就建成如此重大的工程,真是勤民之举呀!

父子双进士

的家族故事

万历十七年五月,钱楷从河间知府调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兼洮岷兵备道。明代的“洮岷”地区在今甘肃临潭、岷县一带,处于中原农耕和草原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当时蒙古诸部多次发动攻势,钱楷担负整兵备战的重任。

第二年,蒙古骑兵进攻,副总兵李联芳战死,钱楷虽尽力驰援,并以突袭获得小胜,但难掩明军失败大局,朝廷派来调查的巡按御史认为钱楷“用兵之地非其所宜”,应予撤换。

之前,钱楷在河间时,曾得罪了一个朝中官员,此人多次谗言诋毁钱楷,此次陕西兵败,终于让对方抓到把柄,钱楷被革职回乡,从此告别仕途。钱楷博闻强记,治政河间时,凡事都按既定谋略,无论簿书公文,还是财物出纳,样样井井有条、毫发无误,且“终日无倦”。

钱楷学有实用,留心世务,又善于射箭,是少有的文武双全之臣,被免职还乡后,则纵情山水泉石之间,督耕颂读、诗文自乐十余年,有《禹王亭诗集》等,可惜未能传世。康熙《河间县志》收录了钱楷在河间时写的一首《阅城》诗:“瀛海春回景物幽,芦芽蒲叶满汀洲;翩翩白鸟冲霄上,袅袅彤云映带收。万雉烟光雄帝甸,九河风色奠皇州;却思四野多艰食,愧我专城居上游。”描写的河间府城春光,可能正是钱楷查访民情时所作,他心中牵挂的不仅是水天一色的美景,还有春天青黄不接时的百姓艰辛。更难能可贵的是,钱楷终身不纳侍妾,与夫人王氏育有两子,长子钱允灿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成为举国少见的“父子双进士”。

钱允灿曾到钱楷任职过的河间府,任任丘县令等职,所到之处均以“循吏”著称。“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这些简练睿智的话语,来自著名的《钱氏家训》。据史志、家谱资料记载,钱楷所属的聊城冠县钱氏家族,属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后人的一支。《钱氏家训》中的话语,是钱氏族人历代提炼总结而来。回顾钱楷在朝中不媚权贵、在河间尽心治理乃至“父子双进士”的家族故事,恰与《钱氏家训》中的处世格言高度一致。

2022-12-22 ■赵华英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7225.html 1 钱楷:一位河间知府的人生样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