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第15版:15

运河船工号子:

大运河畔“好声音”

捷地船工号子队

老船工教利民学校学生唱船工号子

赵金岭(左)在赵清春的伴奏下呼号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通讯员 韩 冰 摄影报道

“大运河上弯连弯,哎嗨哟;九曲回转往前赶,哎嗨哟;一声号子我一身汗,哎嗨哟;一声号子我一身胆,哎嗨哟……”

古老的大运河因百舸相连的漕运,造就沧州数百年的繁华,更哺育了两岸的劳动人民。大运河可说是“九曲十八弯”。许多地方只能靠人力拉纤,为了保证纤夫们步调一致,船工号子便在大运河上应运而生。

当漕船起锚、立桅、摇橹、拐弯、过滩时,船工们呼喊起整齐划一、响彻云霄的号子,那一引众和、粗犷嘹亮、高亢浑厚、如吼似唱的歌声,激励着人们坚毅前行……

千百年运河记忆

“大运河因为漕运而兴。以前,很多物资都靠运河上的船只运输。那会儿,在黄骅晒好的盐,先装船沿着减河运到捷地,再转到停在运河上的大船上,运往全国各地。那时候的捷地可是特别繁华的!”94岁高龄的赵金岭,在沧县捷地分洪闸旁讲述起当年在大运河上跑船拉纤时的所经所历,感慨万分。

赵金岭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人之一,也是最初被沧县文化馆找寻到的8位老船工之一。如今,他成了在世的唯一一位在大运河上拉过大型漕船、并且会唱船工号子的老人了。

“我从8岁上船,后来当了船工,一干就是40年。我喊的船号是祖父赵瑞河和父亲赵文斌传下来的。在船上,我慢慢学会了所有的运河船号。”赵金岭说,过去全靠人力拉船,不同的情况要喊不同的号子。

历史悠久的沧县捷地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北通天津,南接山东,为运河上的“咽喉”。自隋末大运河通行,沧县捷地就出现了拉纤的船夫。后来,一些殷实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船。赵金岭家就是自祖父开始养船的。运河船工号子也因此在捷地一带孕育而生。

赵金岭说:“那时候,大运河上运粮漕船一年就有两万多艘,首尾相接几十里,真是浩浩荡荡啊!唱起号子来也是此起彼伏的。当时,大运河上也有不行‘哑巴船’的说法。船工们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不整齐、力量就分散了。号子一呼,这步调一致了、动作也协调了,船上船下也就更热闹了!”

沧县文化馆馆长孙健说:“从上世纪50年代起,木船逐渐退出,船工号子也随着远去了。尤其是近几年,买德义等几位年事已高的老船工相继离世,像赵金岭老师这样当年在运河上气势蓬勃喊过船工号子的小伙子也年已近百。如今,船工号子渐渐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绝唱’。”

浑厚号声渐渐远去

78岁的赵清春是土生土长的捷地小贾庄村人。爱好音乐的他将对运河的情愫融入到了音乐作品中。多年来,他稍有闲暇就到捷地村跟赵金岭等老船工们交流,对船工号子有着深入研究。

在赵清春家中,存放着他整理的部分船工号子手稿,以及发表的相关船工号子的诗文。

“这里记录了船工号子中的起锚号、摇橹号、拉纤号等十余种。除起锚号子是大家齐声唱外,其余的号子都是一领众和。号子节奏急促时,领和呼就紧凑,用呼喊性的音调,比较高亢激昂。这号子一响,纤夫们两步一号,一唱一和,齐心协力,既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增添了欢乐气氛。”讲述着船工号子的要领,赵清春笑声爽朗。

船工号子是船工们枯燥生活的“调和剂”,更是齐心协力的“黏合剂”。赵金岭说:“大运河弯道多,千百里的水道一路过去,就算风平浪静,人们哑口无言也太难熬了。为了排解劳动中辛苦和不易,就这样,一声唱、一声喊起来,也把心里的爱恨、甜蜜和辛酸都融了进去!”

船工号子是运河上最古老的劳动号子之一,也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孙健介绍道:“沧州的船工号子,以泊头和沧县一带最有代表性。泊头船工号子旋律优美,曲调悠扬;沧县船工号子高亢雄壮,浑厚有力,但都透着大运河的水韵,有老沧州的味道。”

据介绍,沧县船工号子何时出现尚无确切资料记载。目前,《沧县文化志》上仅有《南运河船夫号子》和《摇橹号子》等少量曲谱。

文化基因融入血脉

千百年来,有集体劳作的地方,便有劳动号子。流传在南运河一带的船工号子,是极富地方特点的劳动号子之一。

赵金岭说:“以前,几乎大运河上的每艘大船上都有一个‘号头’,就是领唱的。这个‘号头’都是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的人,能触景生情,能现编现唱。”

“号头”根据当时的劳动情况,见景生情、情生歌起。悠长的号子多用民间歌谣或民间小曲词语。

编好号子后,“号头”领唱、众人应和。在这一唱一和之间,运河船工号子的万千韵味,船工的诸多心情,都交织在运河两岸了。

捷地村村委会主任刘景春说:“在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和乡里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一支能够表演运河船工号子的团队。张俊正等十余名五六十岁的村民,定期聚在一起听赵金岭老师教授船工号子。他们还受邀参加了市里的一些演出活动。”

当像基因一样融入血脉的船工号子再次响彻运河岸边时,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文化赋予的精神力量。

在班主任老师周莹的带领下,到捷地御碑苑研学的运河区南陈屯镇利民学校六年级一班的孩子们,巧遇赵金岭和赵清春二位老人在唱运河船工号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围过去,聆听起来。

那有板有眼、有徐有急、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号子声,回荡在空中,引得孩子们攥紧拳头,为老人们加着油。

赵金岭乐呵呵地给孩子们讲述过去船上的生活,赵清春则一句句教唱船工号子。孩子们被号子声感染着,也试着接起了号子:“船靠号子,马靠鞭呐,号子一喊,响彻天呐!”“呦呦嘿呀,摇起来啦嘿,摇起撸来嘿……”

当一曲劳动之歌唱响,那一刻宛若穿越百年。站在大运河畔,听着船工号子,仿佛能看到当年“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2022-12-15 运河船工号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6501.html 1 大运河畔“好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