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河
河间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这里是《毛诗》的发祥地,是被中华诗词学会命名的全国“诗词之乡”,这里有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收藏《诗经》版本之最的诗经斋,有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间歌诗……2000多年来,河间崇诗尚词、唱和吟对之风薪火相传,经久不衰。
诗出河间传天下
一脉斯文溯韵长
历史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其中就包括由孔子删定、被称为儒家五经之首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杀气中,毛亨从鲁地一路逃亡到河间,在现在河间城北的诗经村镇(“诗经村”就是为了纪念毛亨和其侄子毛苌传授《诗经》而起的名字,现为镇政府所在地)三十里铺村一带隐居下来。
毛亨逃出时将《诗经》熟记于心,后来凭借记忆作诗经《诂训传》,并传给侄儿毛苌。汉景帝的时候,河间王刘德封毛苌为博士,并在距诗经村不远处的君子馆村一带设君子馆,请毛苌传授《诗经》。毛苌传授的《诗经》被称为《毛诗》。当时,除毛诗外,传授《诗经》的还有鲁诗、齐诗、韩诗三家。后来,这三家相继失传,独留《毛诗》存世。所以,可以这样说,河间的君子馆就是《诗经》传遍中国走向世界的始发站。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毛氏叔侄,如果没有河间这个地方,一部经典的诗歌总集很可能就会淹没失传。一部《毛诗》传天下。悠悠千载,流韵所至,河间因为《诗经》的保存和传播得到了“诗礼之邦”的美誉,这部被称作中国最美的经典也在河间扎下了诗词深长的根须。
2000多年来,诗经已经浸入了河间人的血脉,河间人对诗经、对毛公有着绕不开的情结。毛苌去世后,人们在现在河间的三十里铺村修建了毛公墓,后来又相继建起了毛公祠和毛公书院。至今,毛公祠和毛公书院遗址尚存。2005年,河间市政府对毛公墓进行了修复。在河间城里,还有古色古香的诗经公园,有宽阔的诗经路、精美的诗经桥,还有以收藏不同《诗经》版本闻名于世的“诗经斋”。
“诗经斋”主人是田国福,人称“中国收藏《诗经》第一人”。他收藏的历代各种版本的《诗经》有700余种,近8000册,包括中、英、法、俄、日、韩等国译本,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收藏《诗经》版本世界之最。
河间是诗之乡。《诗经》在河间这片热土上得以再生之后,便给这片土地播下了诗的火种。从汉唐到明清,这块古老的诗歌乡土诞生了数不清的诗人,不论是低吟“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五言长城”刘长卿,还是浅唱“风前欲动金波影,云外疑闻玉臼声”的程敏政,慨叹“无情谁似金城柳,不惯留郞惯送郞”的左乔林,愤怒于“毁我好山与好水,杀人盈野复盈城”的曹明贤,高呼“我已飘零久,国亡人尽囚”的金紫衡,都在河间乃至中国诗词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还有诸多在河间工作或者游历过的诗人,创作了许许多多歌咏河间的诗篇。爱诗词、爱家乡的河间人把这些诗收集起来,精选了9885首,编成了《河间遗韵》一书,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河间这座小城的泱泱诗风。
借得毛公灵秀韵 河间大地涌诗潮
“盛世艺林多烂漫,春风化雨育新枝。人人出口皆佳句,处处欢歌处处诗”。河间人秉承了先贤读诗、爱诗、写诗之风,诗人辈出,佳作珠连,诗词创作空前活跃。2001年7月1日,“河间毛公诗词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各乡镇纷纷响应,迅速发展起来,真正是乡乡有诗会,村村有诗人。河间诗词学会会员中,既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孩童。
在谈到河间的诗词创作时,当代著名诗人刘章说:“河间诗词之风群众基础之广、水平之高,令人赞叹!”刘章先生此言不虚。河间不仅写诗词的人多,而且作品质量高。近年来,河间100多位诗词作者的作品发表在国家和省市报刊上,10余人出版了个人诗集,多人在国家和省级诗词大赛上获奖。河间的诗词创作方兴未艾,河间的诗词创作如火如荼。
为给诗词创作者搭建写作平台,毛公诗词学会创办了《毛公诗苑》,其中既有展示本会诗友才华的“诗苑漫步”,也有供在外地的河间籍诗人吐露心声的“游子情怀”,还有让会外包括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华人诗友一展身手的“鸿雁传诗”。因此,《毛公诗苑》深受会内外广大诗友的喜爱。
在河间,诗人雅集也是河间一景。河间的十几个分会,都有各自聚会的日子,有的是每个月的第一天,有的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有的是赶在一年中二十四节气那天……聚会的时候,他们还保留着古人久远的风习。出外采风时,顺手折根木条,分成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各捡一段,拈韵作诗;酒席宴前,围绕一个主题即兴联席赋诗。
“闻君今又南疆去,正是征鸿向远时。一宴排开知己酒,众人联赋动情词。阳关怅望云烟暗,故里难辞步履迟。从此天山明月夜,巍巍钻塔矗乡思。”就是古洋河诗社的诗人们在酒桌上为一位要返回塔里木油田上班的诗友联吟的一首送别诗。在一个小酒馆里,遇到一群谈吐儒雅的人轮流举杯吟诗作词,在当地并不鲜见。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河间,吟诗诵词不单单是文人雅士们的事,诗词进入了工厂,进入了机关,进入了校园,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平时,村里为数不少的农民“头顶蓝天脚踏埂,手持农具口吟诗”。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或农家小院里,老农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商讨、争论起诗来,他们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
“耕尘不掩胸中锦,汗臭无伤骨内贤”“身后仪从羊两个,门前哨卫树三棵”“粱花入砚庄稼味,落纸出尘沃土香”……这些诗句都出自河间普通农民之手。一首首用满是老茧的手写出的带有故乡泥土芬芳的诗词,沾着晶莹的露珠,犹如一朵朵初绽的鲜花,在河间大地上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古韵吟歌远 新词唱大风
在河间,说到诗,还有一件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那就是吟唱河间歌诗。河间人不仅会写诗,还会唱诗,就是把格律诗词用古声古韵吟唱出来。2006年5月20日,河间歌诗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汉族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是《诗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间歌诗流传于河间市,代代口头相传而来。在村里,闲暇无事的时候,老人们常常凑在一起,用古韵作诗演唱,自娱自乐。
河间歌诗保留着诗经的原始味道,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就是民歌。看着、听着老先生们动情的吟唱,让人不禁想起当年毛苌在河间设馆讲授诗经时,是不是也是这般唱着,感受着诗经带来的生命的愉悦。
据老人们说,旧时,当地的读书人都可以写诗、吟诗、唱诗,使单调的背诵不再枯燥而是充满趣味。旧日歌诗,还伴有诸多古典乐器。但随着一个个老诗人的故去,当地会唱歌诗的人不多了。面对这种状况,为了挽救、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文化部门近年连续选拔当地小学生组织歌诗培训班,并将裘孝信等人的吟唱视频资料录制保存了下来。
读诗,写诗,唱诗,河间人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过着自己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