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幻术疑为实,暗作玄机假亦真。我国古彩戏法的魅力在于明知是假的,却让人看不出假。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鬼手居”舞台上,身着一袭长旗袍、手执两个空罗圈,一块四方布对着桌上套在一起的罗圈一遮一撩间,就变出了盘子、水果、鲜花、灯笼、火盆等物。令人惊喜的是,当一位观众的外套被放入罗圈后,竟变出了一个盛满美酒的青花瓷坛。接着,令人瞠目的事发生了——这坛美酒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又被变没了……
这位神态自若、手法娴熟的表演者,就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圈献彩代表性传承人齐玉萍。
她口彩相连、一气呵成的表演,尽展东方美韵和古彩戏法的神奇魅力,也把现场变成一个快乐的魔术世界。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在观众席上久久回荡。
“宁变十回来,不变一回去”
罗圈献彩是中国古彩戏法的一种,在行里也被称为“罩子”。 走下舞台的齐玉萍格外文静秀丽,讲起古彩戏法的历史如数家珍。古彩戏法是一种智能性的幻密游艺,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秘术、幻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上古时代,传说中的“蚩龙作雾”、夏商的“奇伟战”、西周的“吞云喷火”、春秋时的“站悬”“水火双遁”都应与戏法有关。
“戏法最初只是在宫廷或是官宦人家喜庆堂会上才有的表演,到了西汉时期开始盛行,逐渐走向民间,多在庙会或大型节日期间撂地演出。自南宋以来,集市、街头也有了杂技艺人表演戏法。戏法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罗圈献彩等近景戏法都是从那时兴起的。”齐玉萍介绍。
明崇祯八年,文人刘侗和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中,生动记载了罗圈献彩。书中说,“筒子者,三筒在案,诸物接械藏,示以空空,发藏满案,有鸽飞,有猴跳焉,已复藏于空,捷耳,非幻也”。文章意为,几只大小不同的罗圈,空间碰撞,凭空而变出飞鸟和小动物等。
“古彩戏法来源于生活。这‘罗圈’是指中空的大圆筒,其实就是将箩面用的筒子拼接起来的;‘献彩’就是从中变出各种物件。”齐玉萍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但能够变出来一坛美酒,让观众品尝,最后还要把这坛美酒变回去,行话叫‘回托’,让观众琢磨不透。”
戏法行内有句俗语“宁变十回来,不变一回去”,由此可见“回托”的难度。齐玉萍把变出来的彩品再变回去,也正体现了这种古彩戏法的精妙细腻以及带给观众的亲切感与趣味性。
当被问到如何将一个盛满酒的大坛子变来变去时,齐玉萍笑道:“戏法是假的,但是功夫是真的。俗话说‘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而且,戏法也是十分讲究科学的,舞台上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神奇表象背后,都是数学、物理、化学、心理等科学原理。”
年少从艺,苦练双手
戏法是我国古代颇为盛行的一种民间艺术。戏法表演者大都身穿长袍,道具如鱼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带在身上。表演内容均为中国民俗,大都有庆贺吉祥之意。
“在过去啊,杂技艺人们为颂扬贤孝行为,将多个内容集结成一个节目,简称‘二十四孝’,就是民间俗称的旱地拔杯、仙人摘豆、空碗变酒、一粒入地、万粒归仓、空碗变鱼、水饮不尽、罗圈献彩、九连环、吞宝剑等24种招式。我掌握其中的几个部分。”齐玉萍说。
齐玉萍1974年出生在吴桥县一个杂技世家。聪明伶俐的她,自幼耳濡目染,受到杂技艺术的熏陶。12岁那年,父亲齐广兰开始教她习练古彩戏法。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齐玉萍对古彩戏法着了迷,没日没夜地练习。“学古彩戏法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门道可多了。通过反复练习,我认识到戏法就是手法,要演好戏法,全凭着苦练一双手的伸展腾挪。比如,上下翻亮、经外交代、上指下掏、左亮右动。慢慢地,自己就掌握了空碗取水、六连环、罗圈献彩等多个古彩戏法。”齐玉萍边说边演示。
“我是19岁来到吴桥杂技大世界演出的,并拜了享誉盛名的杂技大师‘鬼手’王宝和先生为师。在师父的帮助下,我的技艺得到很大提升,思路也开阔了很多。”齐玉萍感激地说。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齐玉萍悟性好、能吃苦,且踏实肯干,加之她的表情洒脱自然、台风大气、手法娴熟,曾多次代表吴桥杂技大世界到国外演出。
精心设计,传承创新
罗圈献彩曾兴盛了很长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这一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冷淡下来。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专业表演者在传承着。
在齐玉萍看来,古彩戏法的创新有着很大的空间。那么,如何巧妙地为传统戏法加进创新元素呢?齐玉萍和师父王宝和绞尽脑汁,反复研究新点子。她逐渐打破了原有模式,在节目互动感、表现力和道具研发上下功夫,让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
“表演时,我增加了向观众借衣服、作为道具放入罗圈内、再变出酒坛的一环,经过不断的钻研学习,进行了道具创新和手法的创新,同时又创作了彩桌变花篮等一系列寓意美好吉祥的环节。”齐玉萍说,这样使得表演既有古彩戏法的神秘韵味,又有现代魔术的表演风格,同时也体现出吴桥地域文化的特色。
也正是这样的精心设计和精湛技艺,使得齐玉萍表演的罗圈献彩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也受到业内人士好评。
始终秉承着对这项传统艺术的敬畏和热爱,2016年,齐玉萍在全省民间杂技绝活展演中,捧回了荣誉证书和奖杯。2017年,她受邀前往澳大利亚图文巴市,为20多个国家的大使表演罗圈献彩。她身着长款旗袍,优雅从容的手、眼、身、步法,给人们带去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中国古彩戏法大放异彩。
为更好地传承,齐玉萍注重整理前辈言传的节目道具、服装、影像等文史资料,还经常到学校、社区参加非遗教学和展演。
齐玉萍说:“平中求奇、从无到有是古彩戏法最显著的特色。我的观点是,在创新发扬中守住精髓不变的初心。因为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