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5日
第04版:04

志愿者用一年多的坚守,温暖着环卫工人的心——

“爱心早餐屋”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李婉秋 摄影报道

一大早,沧州市新华区大运河爱心志愿者协会的几位志愿者正在新华区交通南大道的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忙碌着。虽然天还未亮,但身穿红马甲的他们早已进入工作状态。

早餐加入“爱”

洗菜、切菜、煮鸡蛋、蒸馒头……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的志愿者忙得热火朝天(右图)。这里就是环卫工人口中的“爱心早餐屋”。70岁的志愿者李广和在饭厅里摆放好桌椅,等待环卫工人来吃早餐。

“今天的咸菜有爽口的萝卜丝、甜辣的萝卜块……”51岁的志愿者尹新华顾不得抬头,一边切咸菜一边说。不一会儿,她将几盘切好的咸菜盛入盘中,放到窗口旁的“咸菜区”。考虑到大家的口味,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调整并更新餐品的样式、种类,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李广和将餐桌区餐椅一一摆放整齐后,又赶紧把刚出锅的馒头端了出来。“热腾腾的小米粥也熟了,今天还准备了小点心……”他一边忙一边向取餐的环卫工人介绍菜品。

60岁的志愿者王连宗说,为了满足大家的口味,他们专门记下大家提出的建议。

菜品丰富,卫生严格把关,站内一尘不染……前去就餐的环卫工人对志愿者的服务赞不绝口。

温暖的驿站

早上7点左右,结束了工作的环卫工人陆陆续续到“爱心早餐屋”就餐。他们拿出餐具,自取咸菜、馒头、热粥……熟络地和志愿者打过招呼后,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早餐。

“今天的粥熬得真好喝。喝着热乎乎的粥,胃也舒服。”一位姓杨的环卫工人竖起大拇指,对早餐赞不绝口。68岁的他家住沧县,每天早上3点多便要起床出门。以前,他都是自己带点吃的,天冷的时候也吃凉饭。自从知道新华区交通南大道有个“爱心早餐屋”后,他再也不用为早餐发愁了。

49岁的环卫工人杨淑迎是“爱心早餐屋”里的常客。她每天完成小区内的清扫工作后,就会到“爱心早餐屋”吃早餐。“每天在这儿吃着热乎乎的饭菜,我胃里暖,心里更暖。”杨淑迎说,没有“爱心早餐屋”时,她的早餐都是“凑合”。如今,每天能按时吃上早餐,她感觉很知足。

杨淑迎很快跟“爱心早餐屋”里的志愿者熟悉起来。杨淑迎用完餐后,常常帮着志愿者打扫卫生。

大家都说,“爱心早餐屋”就像温暖的驿站,暖着所有人的心。屋内墙上悬挂的一面面锦旗,是大家对志愿者最大的肯定与信任。

“大家庭”

过了早上8点之后,就餐的环卫工人陆续离开,志愿者开始洗刷餐具、打扫卫生……这样充实又忙碌的早上,是“爱心早餐屋”每个清晨的写照。

查看第二天的必需品、清点当天的就餐人数和物品,关闭电源后,大家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爱心早餐屋”成立1年多来,已为环卫工人提供了20000余人次免费早餐服务。这里的志愿者均来自沧州市新华区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几位常驻这里的志愿者几乎每天到岗。

要是哪位志愿者家中有事去不了,就会让家人去“爱心早餐屋”帮忙。累了,大家就相互揉肩、捶背。有的志愿者还会利用周末时间,让家里上小学的孙子去帮忙,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还有一些志愿者,看到这里缺少什么物品,就把自家的拿来补上让大家用。

沧州市新华区大运河爱心志愿协会会长王成东说,大家默默地付出,不为证明什么,也不图什么,只希望能帮助别人。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2022-12-05 本报记者 李婉秋 摄影报道 志愿者用一年多的坚守,温暖着环卫工人的心——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5262.html 1 “爱心早餐屋”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