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咳嗽、行动后气喘、睡眠中突然呼吸困难被憋醒……这正是我国近1亿慢阻肺病患者的经历。
据估算,在40岁以上人群中,大概每8人中就有一位慢阻肺病患者。一旦确诊慢阻肺病,就需要长期规律用药,终身疾病管理,可以说是一场呼吸的“持久战”。
因对这种病缺乏认知,不少患者延误了诊疗时机,甚至多次经历急性加重而入院,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1.一场呼吸“持久战”,却很少被人知晓
48岁李先生是一位老烟民,他从小暴露在家庭二手烟中,从十几岁自己也开始抽烟,到现在已是慢阻肺并存在多发性肺大疱。在治疗过程中,他一直无法完全戒烟。随着慢阻肺病程加长,李先生出现了多次急性加重情况,并合并过几次肺部感染,甚至两次进入重症监护室抢救。
“现在,他的肺功能只有20%,非常差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医生孙娴雯惋惜地说,今年2月份,李先生出院时还可以自己行走,但近两个月到医院复诊时已坐着轮椅,随身携带着便携吸氧机。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仅一次急性加重就可能导致肺功能加速恶化、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目前,李先生大部分时间需要家人照顾,状态不好的时候,只能在床上躺着。
58岁的张先生也是一位烟民,他大概10年前出现咳嗽、胸闷的症状后确诊慢阻肺病。不过,就像不少老烟民认为的“都这个岁数了,抽烟的有几个不咳嗽的”,张先生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因为咳嗽和气喘等症状在断断续续地使用吸入类药物后,都能够得到缓解。
直到最近4年,他的病发生了两次严重的急性加重,胸闷缺氧带来的濒死感,让他在住院期间体会到了真正的绝望。“医生,您看我用药越来越多,症状却一直在加重,是不是没法治了?”张先生曾后悔地问。
“此前,没有重视并系统了解慢阻肺病,他把这个病错当作‘老慢支’,一直没有彻底戒烟,用药也不规律,最终导致急性加重情况的发生。”孙娴雯说,当时,他的肺功能只有30%,“对于一个近60岁的人来说,30%的肺功能还是很差的。”
也正是这次急性加重后的治疗变化,让张先生的心态和认知有了很大改变。出院后,张先生彻底戒掉了烟,并遵医嘱规律用药,18个月都没再出现过病情加重的情况,生活中还可以骑自行车、独立工作。
2.早期干预和规范治疗很关键
慢阻肺病,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介绍,慢阻肺病早期症状有点咳嗽、咳痰,通常会被人忽略。病情进一步加重,活动后会呼吸困难,主要表现是爬楼梯、走路快时气喘,是慢阻肺比较严重的一种表现。慢阻肺病中间伴有急性的加重,是推动慢阻肺疾病进展,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也会加大合并症的发生率。
慢阻肺病不单是肺功能的下降,往往还伴随着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抑郁、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并发症。孙娴雯解释:“慢阻肺病发生时气道或肺泡会受到刺激,出现氧化反应,促使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而这些炎症因子是系统性的,它会促使全身发生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反应在不同的器官表现不同。”
对于慢阻肺病来说,早期干预、早期规范化治疗,可有效延缓进展,降低死亡风险。比如,在医生指导下戒烟、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合理膳食、康复训练、长期家庭氧疗等,均可有效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维持病情稳定。
同时,随着医学的进步,现在慢阻肺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根据病情轻重,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不同的药物,如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剂、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都能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另外,康复训练是维持病情稳定、减少疾病影响的方法,同药物治疗一样重要。孙娴雯回忆,她曾经见过一位89岁的慢阻肺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并接受了肺部插管。患者在病床上就开始配合康复训练,如趴着睡,锻炼后背部肺区;在床上打太极;在床上练习握力等。到出院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自己吃饭、喝水了。
3.咳嗽、气喘,40岁后
做个肺功能检查
很多人认为长期吸烟者的咳嗽、咳痰,老年人活动后有点气急,都是正常的,因此慢阻肺病很容易被忽略,有着“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的“三低”特点。仅有不足3%的慢阻肺病患者知道自己患了病,仅有10%左右的患者被正确诊断。
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曾有确诊过的患者看到抽烟的亲戚出现咳嗽情况,和他之前的症状很像,就坚持让他到呼吸科就诊。从来没查过肺功能的亲戚,一查就确诊了慢阻肺病。”孙娴雯说,瑞金医院的慢阻肺患者多数是通过体检或长期咳嗽、咳痰,活动后耐力下降、胸闷气促后就医发现的。然而,等出现明显症状再就医,肺功能可能已损伤50%,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她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肺功能筛查,早诊早治,尤其是接触过危险因素的人群。
据《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