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2日
第04版:04

理性看待“教资热”

杨朝清

今年的教资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100多万人次,已超过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日前,2022年下半年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如期举行。考试结束后不久,“教资”“教资科二”等词条冲上热搜,也反映出近年来教资考试热度的持续攀升。

(据11月17日《沧州晚报》6版)

近年来,“教资热”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面对“教资热”,我们不能只看热闹而忽视其中的门道。

伴随着“双减”以及教育评价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中小学呼唤更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教师。在同等条件下,拥有两个及以上科目的教师资格证总比只有一个科目的强;“别人都这样,我不这样就会吃亏”建构了某种意义上的“囚徒困境”,让不少考生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地参与“一人多证”。

拿证目的变得多元,见证了一些人的求职焦虑。教师资格证作为一种准入门槛,只是一些人的“敲门砖”。不少人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不管将来是否当老师,都为自己多准备一条“后路”。

一些已经就业的年轻人,也将“考教资”作为一种新的出路。更进一步说,这些人并非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认同,而是从功利和现实的角度将教师职业当成一个“香饽饽”;一旦发现教师职业达不到心理预期,这些人或许会转身离场。

同样有教师招聘的旺盛需求,“教师热”在不同的地方却存在着“冷热不均”。部分沿海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不仅吸引了几所部属师范大学大量毕业生,还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名校的硕士乃至博士。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除了在当地户籍的学生身上打打“感情牌”,在招聘中几乎没有别的筹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热闹、喧嚣的“教资热”还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素,离真正的“从教热”尚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把尊师重教落实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热”才会真正蔚然成风。

2022-12-02 杨朝清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5143.html 1 理性看待“教资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