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晓彤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摄影报道
69岁的郄旦旦坐在椅子上,用手捞起大盆里已经泡成浆状的宣纸糊,稍稍沥水,均匀地涂抹在陶片上,然后将它们小心翼翼地平铺在空地上进行风干。
“我和这些碎片打了几十年交道,将它们拼起来,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享受。”渤海新区、黄骅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郄旦旦说。
与几千块碎片的“斗争”
今年69岁的郄旦旦从事文物修复工作40余年,退休前曾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任职。
2015年,郄旦旦受黄骅市博物馆的邀请,来到黄骅市博物馆,让这里残损的文物“复活”。
黄骅市博物馆院内的长廊里,摆满了装着出土文物的袋子。每个袋子上面都用黑色马克笔标注了字母和数字以示分别。袋子里是大大小小的陶制碎片。碎片形状不一、数量不等,少的也要几十片。
由于黄骅地处海边,土质盐碱程度高。这些出土陶片需要经过脱盐、风干、拼接等程序,才能还原文物的真面目。
这个过程有些漫长,仅脱盐一项,短则等待几天,长则需要几个月,接下来拼接、粘连。真正修复好一件文物,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出土的几千块陶制碎片黏着泥土,形状、大小很不规则,有的甚至小到1厘米见方,看不出具体模样。
郄旦旦耐心地拿出一块陶制碎片,肯定地给出判断:“这是一个筒形瓮。这是它的口颈部分,垂直的地方是器物的侧身。”外人看来毫无头绪的碎片,能如此迅速地给出判断,来源于郄旦旦40年来实践经验的积淀。
修复文物万余件
每天面对文物碎片与残件,琢磨、拼接……
大小不一的碎片渐渐拼接复原文物的面貌,这个过程让郄旦旦十分享受。
郄旦旦擅长修复陶器和瓷器。这就要求他不仅要熟知各种器物碎片的材质,还要精熟各种修复技巧,并且要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本身的故事。郄旦旦不断拿起碎陶片,反复比对材质、纹饰、颜色、接口,直到作出准确判断后才可以进行黏接。哪怕有一处小小的失误,也会影响整体修复工作及文物的美观。
修复工作一旦开始,郄旦旦就停不下来,总想一探究竟。有时候,他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左图)。
从2015年参与黄骅市旧城镇大马闸口村汉墓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至今,郄旦旦在黄骅做文物修复已经7年多了,修复文物700余件。
40多年来,郄旦旦到底去过多少地方,参与过多少次发掘,他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经他手修过的文物,已经有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