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其实不盲,也不是盒。只是大家发现“盲盒”的时候,因它太过年幼而无法最终确定其身份。大家决定等它长大后“用事实说话”,便暂时给它取了“盲盒”这个名字。
救起“盲盒”
今年夏天,在内蒙古工作的两名司机,在当地路边捡到一只身体虚弱的幼鸟。这只幼鸟身上长着灰褐色绒毛,黑色的喙看起来宽而扁。当时,这只幼鸟拉肚子拉得有气无力,总是闭着眼睛低垂着头,根本无法站起。
发现这只幼鸟的地方有不少野猫。如果不及时救起,它就会成为野猫或者其他动物的食物。两位司机将这只毛茸茸的幼鸟带回了任丘老家。他们原计划等幼鸟身体恢复后野放,每天都精心照顾它。但1个月过去了,那只幼鸟除了身体长到了老母鸡那么大外,身体状况一直没有明显好转。无奈之下,他们辗转联系到了任丘的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
看着这只小家伙,白洋淀湿地生态野保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晓晔和队友们有点拿不准了:这小家伙像黑天鹅,再瞅瞅又觉得它像鸿雁或者灰雁。还有人说,看着它像一只雁鹅或者疣鼻天鹅。
由于这类鸟从幼鸟到亚成鸟再到成年,模样变化比较大,大家一连猜了六七种,都无法最终确认这个小家伙的真实身份,于是便叫它“盲盒”。大家需要再等3个多月,才能知道“盲盒”的真正身份。
转交专家
每天,王晓晔都会精心为“盲盒”准备食物。他有时候去河边打草,有时候去豆浆店要豆浆渣,配上菜叶喂给“盲盒”吃。王晓晔还特意为“盲盒”准备了洗澡盆。“盲盒”在水盆里扇着翅膀,摇头摆尾,玩得不亦乐乎。只要有时间,王晓晔就会带着它去草丛里散步。
吃得多、长得快,可爱的“盲盒”一改先前瘦弱的模样,个头比先前大了很多。有一天,王晓晔发现“盲盒”总是窝着不愿动,即使偶尔起来一下,右脚也不敢着地。他赶紧带着“盲盒”找医生诊治。
医生给“盲盒”打了4天针后,它的状态有所好转,站立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王晓晔需要出差几天,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盲盒”需要一个更好的环境休养。
几经联系,王晓晔联系到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白洋淀湿地生态野保志愿者团队队员的帮助下,“盲盒”被送到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由那里的专家照顾。十来天后,“盲盒”身体情况好转,走路也没问题了。
确认身份
在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盲盒”一天天长大。随着它褪去先前的绒毛,长上了深色的羽毛,其真正的身份也浮出水面。专家明确表示:“盲盒”既不是天鹅也不是鸿雁,而是一只雁鹅。
既然不是保护动物,“盲盒”又该何去何从呢?面对记者的疑问,沧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李末老师表示,沧州师范学院的人工湖里有十来只鹅,他们把“盲盒”也送到了那里。
这样一来,“盲盒”有了小伙伴的陪伴,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它的“鹅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