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第04版:04

4名90后“新农人”的故事

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挥洒青春种植梦想——

滕金鹏

张宸

张莎莎

王福元

本报记者 祁晓娟

他们是90后新农人。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内心饱含乡土情怀。

返乡、创业,成为他们大学毕业后做的人生重大决定。他们经历过波折,遇到过困难,但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科技种田、直播带货,让青春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不怕失败向前走

滕金鹏,1990年出生,是渤海新区、黄骅市滕庄子镇人。

刚刚经历了一年中最忙的一个月——冬枣收获季,滕金鹏长舒了一口气。

“每天在地头盯收货、盯分拣、盯发货,还要联系冬枣的销售渠道。”这一个月里,他吃住在车上,连家都没时间回。

今年,冬枣的收成不错,让滕金鹏非常高兴。他联系了各地大型商超给冬枣找出路,还在网络上搞起了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今年的冬枣销量达到40万公斤。

“这个年轻人有头脑。”周围人这么评价他。

2009年,滕金鹏高考后毫不犹豫填报了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他把家乡的冬枣带到大学,同学们惊叹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冬枣。

滕金鹏说,虽然村里家家户户种冬枣,但是这些冬枣却卖不出好价钱。

2010年,读大一的滕金鹏利用暑期时间,建立了本村第一个农业合作社,邀请枣农入社。

这个小伙子行不行?大家都有疑问。

“行不行,试试再说。”滕金鹏利用课余时间开始走南闯北跑业务。一些商人看他是一个年轻人,有点儿不信任。他有一股韧劲,软磨硬泡,渐渐有了客户。

2013年,滕金鹏毕业了,爱闯爱拼的滕金鹏没有去大城市,选择在家乡尝试稻田河蟹立体养殖。遗憾的是,这次尝试失败了。

“咱年轻人不怕失败。”滕金鹏最终决定仍在冬枣上“做文章”。他一边和技术团队探讨深加工事宜,一边不停奔赴全国各地推广冬枣,整合资源。现如今,滕金鹏把新鲜的黄骅冬枣,发往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全国各大城市,让“黄骅冬枣”在各大超市、水果店、生鲜连锁店等“精彩亮相”。

她家种地用“北斗”

张宸,1992年出生,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人,曾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河北省巾帼新农人。

她常被人称作“北斗女孩”,只因她是沧州第一个用“北斗”种地的农民。

近日,在沧县宸福家庭农场里,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地里忙着收割玉米。

“我们在霜降前后完成了几千亩地的收获和播种工作。”今年的玉米收成很好,张宸的心情也格外明媚。

这几天,她在田间地头指导着负责收割和播种的拖拉机手如何操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设备。“只要设定好路线,操作并不复杂。”

“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就是快。”张宸说,她在科技种地上带了头,其他种植户看到无人驾驶的农机之后,不禁发出了感叹。

张宸的父亲张文国是市级龙头企业经营者,从2011年起转型从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

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张宸,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想法,回到家乡跟父亲一起做起了农活。

一台机器安装“北斗”的成本是6万元,一开始张宸的父亲不同意。

“年轻就要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张宸认为,随着农民种地成本增加和土地收益降低,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种植才能发展得更好。

2018年,张宸就在地里开始实验,为合作社的部分拖拉机、播种机等安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拖拉机的“头顶”上长着长长的电线,工作人员提前把土地面积、播种深度等数据输入到电脑中,拖拉机通过无线设备接收指令。

看到用“北斗”种地省时、省力、省人工,张宸的父亲也同意了。现如今,他们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由原来的22台增加到28台。

高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靠着规模化、科技化种植方式,张宸成立了沧县宸福家庭农场、河北鹏沃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两家公司。

“农村天地大有作为,大学生种地也能种出花样。”张宸自豪地说。

闯出育苗新路

张莎莎,1990年出生,也曾获评河北省巾帼新农人。

10月18日,在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张莎莎正忙着给客户装车送苗。“今天,客户拉走了几十盘过冬的芹菜苗。”

黄瓜、番茄、芹菜、白菜、茄子……目前,张莎莎的大棚里育有几十个品种。“差不多每天都有外地客商过来采购。”张莎莎笑着说。

每天,张莎莎忙得站不住脚。早上6点,她就会来到大棚里,安排工人们除苗、浇水。此外,她还会给客户们拍照片、拍视频,让他们通过手机看看蔬菜苗的长势。

“我们会严格做好售前、售后工作。种植户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我负责给他们解答。”张莎莎说。

这几年,张莎莎成长为村民们口中的“育苗专家”。通过在市场上考察,她认为市场上不缺苗,缺的是好品种。

在棚里学育苗、学田间管理,积极探索合作社经营的新模式,张莎莎为此建设了高标准的育苗温室和玻璃连栋育苗室。

在温室里,先进的自动播种流水线、精准播籽器轮流作业,呈现出一派现代农业场景。

“现在的农业和以前不一样了。”张莎莎说,原来农民总是一家一户育苗。这些蔬菜苗种到地里之后,前期就会死一半。“影响菜农的收入。”

她培育的蔬菜苗有很多品种,有的品种耐热,有的品种抗病……适合不同菜农需求。

现如今,通过不断试验新品种,张莎莎已申请9项实用新型专利。

“我努力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希望在乡村振兴的故事中会有更多年轻人的身影。”张莎莎说。

网上卖苜蓿

王福元,1998年出生,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人。

10月19日上午,王福元和父亲王振亭带着工人们在地里收苜蓿。

“我们选择又嫩又好的苜蓿,烘干之后再装箱,做成宠物饲料售卖。”王福元说,这一箱苜蓿净重1.5斤,批发价卖15元,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从2000年开始,王福元的父母开始种植苜蓿,直供周围养殖场。后来,他家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成为苜蓿收购商,上了烘干设备,开始加工苜蓿。

王福元大学毕业后,本可以选择在城里上班。他看到父母越来越忙,感到农村天地大有作为,于是回家和父母一起种苜蓿、经营苜蓿加工厂,成为一名新农人。

“我相信我在家乡能干得更好。”王福元发现,父母虽然勤劳,但是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回到家乡后,王福元开辟网络销售渠道,在网上卖苜蓿。

王福元学习修图、拍摄短视频、直播等。“很多东西我也是边弄边学,我学会了上架商品链接、优化关键词等,还自学了修图、拍照等技能。”王福元说。

他利用所学知识,帮父母扩大经营范围,开辟了更多销售渠道。刚开始时,网上店铺的成交量并不高,他就外出学习,多方求教,终于挺过了难关。网上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王福元又在多个平台开了店铺。

今年,王福元不断扩大种植规模。现如今,他家种植着2000亩苜蓿。今年,已经收第四茬苜蓿了。“很多人都会问我,这么年轻在家种地,心甘情愿吗?我说,这是我自愿的选择,我会一直在家乡发展下去。”王福元信心满满。

……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有所成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他们是90后新农人,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把知识变成生产力,成为令人羡慕的经营能手。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只要肯吃苦,肯动脑,农村天地大有作为。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2-10-28 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挥洒青春种植梦想——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2985.html 1 4名90后“新农人”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