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
第12版:12

日渐消失的农具

■王贵新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造就了林林总总的各式农具。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大部分农具日渐消失。以冀东南平原地带为例,已基本退出农家耕种、收割、管理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传统物件有很多。

犁、耠子、耙、耧

这是一组耕作农具。“犁,耕也”,用于农田翻地、松土。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用牛拉犁耕田。《乐府·陌上桑》诗曰“耕者忘其犁”。耠子的作用与犁相同,其区别在于:传统犁躯为弓形,犁头上有铧,土向一边翻扣,耕得深,拉着沉;耠子工作时,铲土向两边分流,耕得浅,拉着轻,人力也能拉得动。早年,淘汰下来的铲头壳,稍加修磨,可用来给睡“土裤”的幼儿烧沙土。

一般地块大、畜力足时多用铧犁深耕。早年还流行过一种半机械化农具——双轮双铧犁,需用两匹以上骡马等牲畜牵引。铧犁耕地有绞耕、扶耕之分。绞耕由地两边向中间犁,两侧翻扣起来的土正好做地界(凸起为梗),地势中间略凹;扶耕与之相反,从地中间入犁,紧挨两行向中心翻扣,犁出来的地中间凸两边凹,隔年轮回,地势正好趋平。耙,略呈梯形状的木框上装有二三十根铁质耙齿,耙齿弓弯朝前时,“耙”出土坷垃碾碎;弓弯向后,“耢”平土层压实。有时还要人站上去以加大压力,“耙”“耢”交替,地平土细。农谚有:“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说的是土壤细碎对作物生长之重要。

耧,专司作物播种,俗称耩地。宽幅双耧脚(腿)播大秋作物,如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窄幅三耧脚或双耧脚套播,用来播种小麦。耩地技术含量较高,关系到下种快慢、播种深浅、垄行曲直等耕作质量与土地收成,一般由年长“耧把式”膺任。

此外,耕种农具还有跟在耧屁股后面起镇轧作用的石囤子,砸坷垃的榔头,平整土地的铁耙及刨土、翻地用的三齿、铁锹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锄头、镰刀、镐

农作物管理最常用的是锄头。“小锄头,本领强,生就一副高鼻梁”。锄头的作用是除草松土、庄稼苗期管理,长长的木柄被主人磨得光滑油亮。最佳时间是“锄禾日当午”,标准姿势为“前腿弓,后腿蹬”,技术要点是:杂草青苗须分清,板结土层具疏松,锄锄相连,前后贯通。

夏日炎炎,农民兄弟头顶斗笠草帽,肩搭毛巾,袒胸赤背,在半人深的青纱帐里往返穿梭,不知洒下多少汗水。直至“立了秋”方可“挂锄钩”。

镰刀是农民不可或缺的重要收割工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镰刀用途广泛,无论南国割稻、北疆收麦、砍秸秆、打猪草都少不了它。“芒种”时节,麦浪滚滚,“一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月夜晨曦中,家家户户传出“嚓嚓”磨镰声。随着镰刀挥舞,一片片冬麦倒下,一屉屉蒸馍飘香。

镐,类似镢头,整体呈T形,大、小不同,用途各异。

长柄大铁镐,镐头一头尖,一头呈扁平铲状,可刨坚硬土层和用来劈木材。短柄小铁镐,多用来刨伐灌丛、秸秆等,是过去农家经常使用的手头工具。

碌碡、木锨、杈

这几件,懂行人一看便知是北方打场农具。碌碡,一种用来农作物脱粒或压实土壤的石质碾轧工具。总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周边装有长方形木框,边梁内侧以木销与碌碡两端圆心凹槽连接。

打场时,一般用牲畜牵拉,如碾轧高粱穗、谷子穗、豆类作物等,效率较慢。麦收期间,争分夺秒。生产队发动人力助阵,二三十人分拉十几盘碌碡,大家你追我赶,比肩接踵,围着麦场往复“转圈”碾轧。接着翻场、复轧、起场、扬糠。

在没有扬场机、收割机之前,成百上千、上万斤小麦,都是人工用长柄木锨一锨锨扬出来的。扬场把式手持木锨迎风站立,顶风将糠、麦混杂的“堆垛”逐锨高高抛起——糠尘顺风刮走,麦粒垂直落下。同时一人或多人用耙子、扫帚等,拂去糠秕,留下麦粒。待麦粒晒干扬净,用簸箕装袋入库。

杈,用来翻挑柴草的工具,长木柄,三个及以上短股叉。农家堆聚麦秸草垛,晾晒谷物茎叶的必备农具。现部分庄户人家仍在使用。

2022-10-27 ■王贵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2765.html 1 日渐消失的农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