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第05版:05

“家”在车上……

河间的秦利明和田娜夫妻二人开着大货车,行走在全国各地。他们吃住在车上,有时6岁的儿子也跟着来“凑热闹”——

货车就是他们的“家”

跑车间隙,烹饪美味

本报记者 吴艳

23日早晨,货车司机秦利明和妻子田娜收拾好被褥,到服务区洗漱之后,回到驾驶室继续出发,向下一个发货地四川雅安驶去。

刚刚在成都卸完车,他们就找到下一个活儿,秦利明觉得很幸运。由于时间充裕,夫妻俩在车上睡了一宿整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至于早餐,合并到中午一起吃是常事。

半夜装车、凌晨卸货、全国送货,这是货车司机的常态。只要在路上,货车就是他们的“家”。

货车越换越大

37岁的秦利明和34岁的田娜是河间市卧佛堂镇侯南村人。两人年纪不大,却都是有着1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

这些年,他们拉过的货物数不胜数,日用百货、钢管水泥,货主发什么,他们就运什么。要是运水果蔬菜,那得分秒必争,一刻不能马虎。

夫妻俩跑车最远的一趟路程来回就有7200多公里,走了30天。

10年间,他们的货车长度从4.2米到6.8米再到9.6米,去年5月,又换成了13米的牵引货车。新车里有了空调,休息的空间也变大了。

“对于我们货车司机来说,货车就是‘家’。现在,我们的‘家’越来越宽敞、越来越好了。”田娜笑着说。

无论路上还是家里,两口子吃穿用度都很节俭,唯独对货车出手大方:轮胎漏气、电瓶旧了,直接换新的;机油、空气滤芯、尿素滤芯,每隔几个月总要更新一次。

从保养车的店里出来,田娜拿着几千块的账单都有些心疼。不善言辞的秦利明安慰着妻子:“咱对车好,车就对咱好。路上安全一些,多花点钱也值。”

每次出车上路,时间有短有长,有时,两人在车里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每年春节后,他们的生活就变成了在路上:他们从河间出发,开到衡水,卸货后再到西安装货;之后一头扎到云南,又到四川、浙江……

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化,从开阔的平原到茂密的山林,又变成崇山峻岭间的盘山道……

于是,山东的蔬菜被运往北京,在义乌集散的生活用品被送往西北,工地和工厂的防火砖、钢板和机器设备也跟着他们的货车流动起来。

夫妻俩偶尔也会带着儿子跑一程。他们的儿子今年6岁,对父母的职业兴趣满满,爱在车上打滚玩闹,喜欢在途中停靠的小城里和父母闲逛。

驾驶座后面的一人铺位娘俩一起睡,拥挤又热闹。他们带着儿子出车的时间不能太久,毕竟路程太长太辛苦,无规律的生活对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可不是件好事。

吃住在车上

对于一个家来说,必须要时时飘荡着饭菜的香味。在田娜的货车上,也有一个“厨房”,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应有尽有。

在等待卸货或寻找货源的闲暇时间,田娜和爱人就会打开货车侧面的工具箱,拉出简易燃气灶。

洗菜、切菜、炒菜,一番忙活后,一顿简单却可口的饭菜就做好了。

为了这个厨房,秦利明可没少费心。推拉式燃气灶、挡风、菜板等做饭的工具都是他自己摸索着做的。一次不行,就再改进,直到适合在车上存放又实用为止。知道媳妇爱吃面食,他甚至将一块铁板改造成一个烙饼的平锅。

一次,夫妻俩在四川的一个小城等待装货。两天凑合着吃了两顿饭的田娜想犒劳一下自己,烙几张大饼。做饭的家什一摊开,就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围观,大家都对他们在货车旁做饭充满好奇。

烙熟的第一张饼,田娜就给围观的孩子和老人们分了。大家都赞不绝口,对田娜烙饼的手艺竖起了大拇指。

田娜做面食是一把好手,炒菜基本是秦利明的事。“我爱人炒菜好吃,他炒菜,我负责主食。他喜欢吃米饭,我却喜欢吃馒头。所以这么多年在车上,我都是米饭和馒头一起做。”田娜笑着说。

车上没有冰箱,他们在外很少吃肉,蔬菜也都是随吃随买。一次,田娜馋肉了,就买了一块肉想炒菜吃。结果接到货主电话,要去装货。一赶路,没时间做饭。肉坏了,只能扔掉。

冬天,吃肉的时候要多一些。去年冬天,田娜夫妻在山东等货时,想做酸菜肉丝面,结果炝好锅才发现水冻上了。无奈,只能把冻得硬邦邦的矿泉水用刀砸开,把冰块加到锅里。

吃面时,夫妻俩互相调侃着:“冰镇酸菜肉丝面的味道不错呀!”

除了吃饭,货车上的生活也多有不便。比如早上起床,夫妇俩要站在车边,对着公路旁的草丛刷牙;想在途中洗澡,多数时候要去加油站——如果遇到带公共浴室的加油站,田娜会“高兴得像个孩子”。

大部分情况下,洗衣服要在路边、仓库边进行,车底的大水箱连着出水口,田娜拿出塑料盆和洗衣液,蹲在地上便开始搓洗脏衣服。洗完,拧干,衣服就晾在路边的树上、竿子上,或车头与货物间拉起的晾衣绳上。

时刻绷着安全弦

每次发车前,工人都用叉车或履带把货物堆放到车上,接着就是秦利明上阵。他要拿着十几米长的绳子站在货车一侧,抡起膀子,将绳子的一头甩到另一侧,把货物捆牢。之后,他会手脚并用地爬上3米多高的货堆,将硕大的篷布拉到车顶,再一点点展开,把货物的每一个角落仔细盖好。

篷布是防水材料做的,每块长宽各有十几米,百十来斤重。秦利明一般会盖3块篷布,每块篷布还要对折,相当于盖了五六层。

这样的累活儿原本可以多付些钱让工人干,可他为了省钱和稳妥,总会亲自来做。

在盖篷布时,秦利明经常在货堆里爬高下低,干一会儿,歇一会儿,时不时地抬手擦汗。尤其是夏天,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汗水让眼睛都睁不开。他脱下短袖衫轻轻一拧,汗水顺着衣服往下滴。

一旦开车上路,更要时刻警醒。毕竟车长10多米,拐弯、调头、进出货场都不容易。

长途行车时,每一个细小的风险都会被漫长的旅途放大。只要在路上,秦利明和田娜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安全弦,每次停车都要仔细检查:货齐不齐、绳结是否结实、车胎有没有裂痕。车胎纹路里的石子要抠出来,气路、油量、机油量、水量都要查验;如果是长下坡,还要看看轮毂是不是过热,以防频繁刹车使它变形、起火。

辛苦着,也快乐着

有空闲的时候,田娜会把自己跑货车的生活发到网上。

2019年,田娜和丈夫在云南的一个服务区吃饭,把钱包忘在了座位上,两人开出去几百公里才意识到。钱包里不仅装着银行卡和身份证,还有刚刚收到的两万元运费。

田娜又焦急又悔恨,她在平台上发视频试图寻求帮助,没想到视频经过热心的网友们转发竟然火了,钱包也被顺利找回。

那是田娜第一次觉得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如此温暖可爱。

这件事后,田娜开始在快手平台上发布夫妻二人出车的日常。

视频拍了3年,田娜有了169万粉丝。网友们一边关注他们的行程,一边提出更多问题:晚上住在哪里,路上怎么做饭洗衣,车怎么维修,生活成本怎么控制等。田娜会对着镜头回答这些疑问,视频内容越来越丰富,他们也成了人们眼中的“网红司机”。

让夫妻两人感动的是,人们不仅关注着他们的生活,更关心着他们的行路安全。 拉棉花时,有人提醒他们做饭时离远点,“以防引燃”;秦利明的脚受伤了,隔了好久还有人挂念;更多的人则留下“一路平安”的祝福。

收获善意,也回报善意。运输途中,遇到其他车辆出故障时,田娜和丈夫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实在无法解决,田娜便会通过自己的账号帮故障车司机寻求帮助,“希望这些车辆能更快获得其他人的救援”。

当自己有接不完的货物时,田娜会告诉其他跑运输的司机。她说:“货车司机都是一家人,能互相帮助尽量互相帮助。”

10年来,夫妻俩跑过的路不下百万公里,一路跋涉,也一路见证祖国山川壮丽、日新月异。“路跑起来越来越顺畅,我们辛苦着,也快乐着。”田娜说。

(本版照片由田娜提供)

2022-10-25 河间的秦利明和田娜夫妻二人开着大货车,行走在全国各地。他们吃住在车上,有时6岁的儿子也跟着来“凑热闹”——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2492.html 1 “家”在车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