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潜伏期一般是1个月—3个月,最短5天,极少超过1年,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手段。
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猫科及蝙蝠等动物。被这些动物咬伤、抓伤后,科学规范地伤口处理,及时有效地注射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
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各级暴露后的处置原则不同:
接触或者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完好的皮肤接触狂犬病动物或人接触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判定为Ⅰ级暴露者,无需进行处置。
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皮肤存在破损),判定为Ⅱ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处位于头面部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
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破损皮肤被舔(应注意皮肤皲裂、抓挠等原因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黏膜被动物唾液污染,判定为Ⅲ级暴露者,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视伤口情况可选择接种破伤风疫苗。
首次暴露后的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越早越好。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无禁忌症,且孕妇接种狂犬疫苗也是安全的,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接种狂犬病疫苗应当按时完成全程免疫,尽量不要推迟。当某一针次出现延迟一天或者数天注射,其后续针次接种时间按延迟后的原免疫程序间隔时间相应顺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