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第12版:12

碾子和石磨

■王贵新

民以食为天。过去,农村没有机电磨坊,一日三餐用的米面,全靠人(畜)力推碾子、拉磨加工而成。这两样石器均由专业石匠打造,石碾为一轮,石磨为两扇。

碾子通常由直径60厘米、长7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石磙及承载它的碾盘构成,碾盘嵌在砖石或土坯搭成的台子上。石磙周边有木架(四框)构连,架体内侧连接磙石两端圆心凹槽,外侧穿挂碾盘中心立柱。架构对角有斜孔插入木柄,木柄受力前移,碾子就转动起来了。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艰苦岁月里,这看似简陋的石碾,却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米面加工用具。碾子的作用大致有三个:将高粱、玉米等作物果穗碾压脱粒,给谷子、黍子等谷物脱壳去皮,把红薯干、玉米粒等碾渣粉碎。

乡下千来人口的村子,至少有两三处共用的碾子坊。逢秋收或春节前的旺季,碾子黑白连轴转,根本抢不上。记得有一年秋后,母亲凌晨4点多就喊起我来去看碾子,我揉搓着眼睛迷迷糊糊到碾坊一看:没人。我顿时来了精神,跑回家与大人担着高粱穗挑筐往碾坊赶,结果还是晚了一步——碾子被别人占用了。后来我多了个心眼儿,再看碾子时,叫着小妹一起去,一人在现场占位守候,一人返回催家长快来。

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前农户没有牲畜,都是人工推碾子。大石磙子太沉重了,劲头小了根本推不动。

传说,石磨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用两大块坚硬的圆石,凿出纹理密布的浅槽,上下扣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其转动,就把米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

农村石磨一般直径约70厘米—80厘米,厚15厘米左右。上扇侧面凿有拴绳用的孔眼,工作面朝下,底面圆心有轴槽,槽两边有两个磨眼儿通道,内置活动木塞或插入秸秆以调控漏(下)粮速度;下扇固定在圆形磨盘上,工作面朝上,圆心镶嵌短轴,俗名“磨脐儿”。两扇石磨上下扣合,以磨脐儿咬合形成轴承,用以支持石磨稳定运转。

以小麦磨面为例,提前把麦粒晾干,倒进石磨粗放粉碎,一遍完成后收起,重新放磨上细研。备好笤帚、簸箕、簸箩、面箩、箩架等工具,将流落到磨盘上的面粉过箩细筛。箩下的细面收起存放,箩上的粗渣继续研磨。上半时出的面质好,谓之“上白粉”;下半时磨的面质差,谓之“下三滥”,直至磨剩得少量麸皮。早些年,农家小麦稀缺,很少磨面,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磨杂交高粱、红薯干之类。磨得少量玉米面,用来熬粥喝。

比起推碾子来,推磨更令人怵头。毕竟碾子不常推,而石磨几乎家家有,隔三差五经常用。

老家邻居有一对兄弟。他们家9口人,小哥俩没怎么上学,几乎天天“抱着棍子推磨”,乡人谓之“赶圈集”。有一次下雨天我去找二人玩,凭经验直奔他家磨坊,发现小哥俩竟抱着磨棍睡着了,但双脚依然在“转圈”。我的加入让小哥俩顿时来了精神。三人你追我赶,提前结束“圈集”,随之小鸟般飞出磨坊。

“拉磨”一般特指畜力使役,意谓给牛、马、驴等家畜拴挂绳套,扣上“捂眼”,令其在磨坊默默劳作。此外,本地有一方言,将当家人养儿育女、扶老携幼,或长时间为他人帮工、出力、奉献等,称之为给人“拉磨”。

2022-10-20 ■王贵新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2185.html 1 碾子和石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