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耳背的原因有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内耳血栓导致突发性耳聋、身体机能下降导致的老年性耳聋等。老人耳背带来的问题很多,比如常常自说自话,难以与他人交流;不愿和他人说话,渐渐自我封闭;定位能力下降,过马路易出危险……
老人出现听力下降该怎么办?专家建议,一定不要自我诊断,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有些听力下降和耳聋现象并非不可逆,及时就医,是可以治愈的。
每次看姥姥
都有些心疼
每到周末,吴辰都会去看望91岁高龄的姥姥。老人和保姆一起住,有自理能力,但平日里很少外出,也没什么社交活动,难免有些孤单。每次外孙来家里,老人都十分高兴,总要拉着吴辰问这问那。吴辰当然理解老人想要找人聊天的心情,也愿意向老人讲述最近的生活,但每次和姥姥交流,吴辰总会有些费劲。他发现老人下降最多的身体机能是听力,无论他说的是什么,姥姥都会打岔。
老人听力下降的问题,其实几年前就已存在。当时,家里人一起陪着老人去医院配了助听器。刚戴上时,老人听力有所好转,但一段时间之后,助听器也不太起作用了。这时,家里人想让老人再去一趟医院,她却嫌麻烦,拒绝了。
听力衰退之后,老人能进行的活动也少了很多。以前逢年过节,姥姥还能接听亲朋好友打来的拜贺电话,用家乡话和老家的同辈人聊上几句。可就在近两年,她连接听电话都做不到了。
“老人现在这种生活状态,我实在是很心疼,但也没什么办法。”
为什么助听器会对老人不起作用?北京老年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长青认为,这可能和当时验配不当有关。“我们给患者配助听器时,要通过听力图,一个频点一个频点地调,把设备调试到跟患者的耳朵完全适配,效果才好。”这个过程中,需要老人与医师充分沟通,因为对声音的主观感受只有老人自己清楚。有的老人可能嫌麻烦,糊弄了事,导致最后即使配了助听器,效果也不太好。
“除了配助听器以外,还有一种改善听力的办法是做人工耳蜗。”相比于前者,人工耳蜗的植入过程更加麻烦,需要进行手术,老人接受起来更加困难。“我们接诊过一些老人,他们的耳朵已经没有残余听力了,必须配人工耳蜗才能改善。即便如此,选择配人工耳蜗的老人还是非常少。”
耳背出现后
易得并发症
从经验来看,老人在耳背之后,容易引发一些其他问题。
“有的家属会说,觉得老人呆呆傻傻的,且越是文化程度高的老人越容易这样。”老人的听力衰退会经历两个过程,刚开始只是听不清,时间长了会变成听不懂,这时,再想和人交流就很困难了。老人还会担心家人看出他听不懂,有的老人就害怕跟别人交流,渐渐变得自我封闭;还有的老人会自说自话,营造出一种“我还能交流”的假象。吴辰的姥姥就属于后一种状态。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下,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
除了心理问题,听力下降甚至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有的老人是一只耳朵好,另一只耳朵听不见,听力的不平衡会造成方向感缺失,定位能力减弱。“老人过马路时有辆车经过,司机按喇叭,老人都不知道车是从左边还是右边过来的,很危险。”
从医学角度说,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老年性耳聋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普通人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延长听力良好的平台期。例如经常锻炼,保持机体的活力也会延长器官的活力。另外,像高油脂类食物、烟酒,对听力的损伤很大,能避免要尽量避免。
此外,医生提醒,有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会带来耳聋的不良反应,但到底会不会出问题,跟每个人的基因有关,有条件的话,建议大家去做一下基因筛查,如果确实对某些药物有反应,就应该用其他药替代。
还有的老人,听力下降只是因为耳道里进了异物。李长青接诊过一个听力出问题的老人,从老人耳朵里取出一块黑色的异物,大家研究半天也没看出是什么,最后还是老人回忆起来,是她前几个月拿棉签掏耳朵,棉球掉进耳朵了,然后就一直堵在耳朵里。
耳背尽早治
别讳疾忌医
老年性耳聋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过程,只是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出现得或早或晚,但李长青接诊过的耳背老人中,有不少人其实患上的根本不是老年性耳聋,老人自己却认为是,因此长期不去医院。
除了棉球掉进耳朵,李长青还接诊过一个70多岁的大爷,前一天晚上还好好的,第二天睡醒觉,一只耳朵就不行了。检查之后发现问题也很简单,就是洗澡时耳朵进了些水,耳垢泡“胀”,把耳朵堵住了。医生倒了些专门的药水,并用吸引器把耳垢吸出来,问题就解决了。
这种耵聍栓塞造成的耳聋,就算看病看得迟了些,也问题不大。但有些耳聋问题,一旦延误时机就可能无法挽救。
有一种突发性耳聋是耳部毛细血管栓塞导致的,如果患者出现问题后很快来医院就诊,恢复率就能达到七八成。在一个星期内来就诊,也存在恢复的可能性。如果时间拖得再久,就错过恢复的窗口期了,因为耳朵的毛细血管很细,万一出现栓塞,很难通过手术方式疏通,只能用药物溶开。时间一旦过长,血栓形成后,药物也无能为力了。
引发耳部血管栓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人本来就有高血压病史,又因为某些事,突然一激动,就可能出现突发性耳聋。无论是什么原因,老人都不要自己下判断,更不要觉得是年龄带来的自然现象,要尽早来专业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有些耳聋,早期是可以治疗的。
除了老人自己把病情说出来,家人也应该多关注老人是否出现了听力下降问题。比如说话时,是否会要求其他人“重复一遍”;聊天时,是否出现打岔现象,前言不搭后语;看电视时,声音是否比以前调得更大了;说话时,是否会盯着说话人的口型等。一旦出现了蛛丝马迹,家人就应该尽快陪老人去医院做检查。
与耳背老人沟通时,家人除了保持耐心外,也应注意技巧。第一是语速放慢;第二是尽量用短句子,不要一下子说一大串;第三是尽量保持在安静环境中,面对面与老人交谈,让老人能看到说话人的口型,不要远距离跟老人说话。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