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发布消息称,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由火箭院研究发展部牵头申报的“亚轨道远程空天运输系统总体设计与控制技术”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正式获得立项支撑。
航天技术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以美国SpaceX公司“星箭”火箭为代表的远程极速运输系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该项目获得立项意义重大,是我国开展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基础性研究的重要一步。目前,我国实现远程空天运输系统的技术途径比较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未来可一小时内
到达全球各地
该项目负责人、申报人,火箭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介绍,近年来,远程极速运输成为航天领域研究新热点,美国SpaceX公司投入数十亿经费研制“超重—星舰”运载器,并研究利用其提供1小时全球极速运输服务,计划2028年实现商业运营;美国空军投入近2亿美元研究物资全球极速战略投送,德国和意大利等主要航天国家也在开展相关技术研究,计划在2030年后投入运营。
亚轨道远程空天运输系统综合利用太空高度的超微阻力特征和大气层内升力起飞和滑翔降落的便利,来实现远程极速运输,其在全寿命周期内具有跨空天多域、宽速域、航程远、运载能力大、重复使用次数多、可靠性要求高、升力起飞、滑翔着陆等任务特点。
该系统投入应用后,将具有小时级洲际到达能力,能够催生1小时全球极速运输、大众化太空旅游等新产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带动科技发展、航天技术革新、人类交通模式的变革,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和世界科技前沿,支撑我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具有现实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应用价值。
该项目不仅是火箭院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有望进一步推动我院航天运输系统的航班化发展,实现航天与交通运载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得立项的“亚轨道远程空天运输系统总体设计与控制技术”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历史上第一个立项的航天类重点项目。航天也首次被列入交通与运载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再次彰显出“为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发展理念。
远程空天运输系统
呈“百家争鸣”态势
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SpaceX公司的“星箭”项目最早提出1小时全球极速运输服务的计划,该项目确实有民用的需求,但更需警惕的是其在军事上的运用场景。首先它可以提升美军的快速运输能力,其次,它可以“变身”为美军“1小时远程快速打击”的军用的轰炸机。“这意味着,星箭可能成为美军的一个重要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
黄志澄认为,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意义重大,是我国开展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基础性研究的重要一步,将引领未来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此次立项之后,预计将会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以及试验研究,为这一系统最终步入工程实施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此前公开报道,2021年7月16日火箭院进行了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首飞试验。2022年8月26日,还进行了升力式亚轨道运载器重复使用飞行试验,成功实现我国亚轨道运载器的首次重复使用飞行。两项试验为我国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我国航天运输技术由一次性使用向重复使用的跨越式发展。
黄志澄介绍称,作为高超音速飞行器的一种,我国的远程空天运输系统实现的途径比较多,其中既有依靠火箭发动机实现的形式,也有依靠火箭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等组合式发动机实现的形式。“应该说我国的远程空天运输系统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也都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