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3日
第15版:15

古典戏法·翻囊子:

空囊取出惊喜来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通讯员 洪飞飞 摄影报道

刘秋苓表演翻囊子

夫妻切磋技艺

开场啦

李亮教儿子女儿基本功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传统的撂地摊戏法成为经久不衰的节目,历经无数魔术师的改动、一场场表演的打磨,最终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而在这里,更有各自身怀绝技的一家三口,为前来参观的人们相继献艺。

在江湖文化城进门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典戏法·翻囊子代表性传承人刘秋苓,将一个空布袋翻来翻去,变出一盆鸡蛋。而不远处就是她的丈夫、省级非遗项目上刀山传承人李亮的绝活儿赤脚上刀山,以及她的师父、也是她的老公爹李印怀的气功表演。

算起来,这一家三口同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为游客献艺已有很多年了。

民间智慧的结晶

1

“铜锣一响似招牌,四面八方围上来。人来多了咱开演,人来少了咱把锣 ……”一袭中式衣裙的刘秋苓,说着一段锣歌,将游客们吸引过来。

但见她双手拿着一个正方形的黑色布袋,在观众面前不停地翻转、摔打、拧扭着,又不时地从布袋中挤出一枚枚鸡蛋,再伴上她朴实幽默的“口儿”,引得阵阵掌声和孩子们的欢呼声。

“传统戏法起源于民间,来自于生活。我手中这个布袋现在看不到了,过去可是很多人家都用得到的。”刘秋苓将双手伸进布袋中,手指从布袋另一端的两个小口伸出来,接着说:“过去有人家生了娃,就做这样的布袋,再在地里掘些沙土放进去。孩子的小脚丫从这两个小口伸出来,再用布袋固定在脚脖上,孩子来回蹬也缩不回去。在布袋外面裹上小褥子,就可以把孩子抱起来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于如何从空空如也的布袋中“变”出鸡蛋来,则是靠着刘秋苓日复一日练就的技巧和敏捷的手法。除了翻囊子,刘秋苓还在杂技大世界这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表演着球变鸡蛋、大玻璃球变鸟节目,这三项技艺均属于古典戏法的范畴。

刘秋苓说,古典戏法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按门当儿来讲,叫做“彩门”,也叫“彩立子”。“彩立子”戏法分两种,一种是大戏法,一种是小戏法。大戏法的表演很是精彩,一个人身穿长袍,用毯子一蒙能变出很多东西,像带水的,带火的,天上飞的……叫人明知东西带在身上,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带着,有时一个人变出的东西,俩人都拿不走。小戏法就不同,看手上的功夫,手法得快。一帮人围着看,道具在表演者手里变得来去自如,看不出破绽,像翻囊子、仙人摘豆、三仙归洞等。

自南宋以来,翻囊子等戏法在杭州街头以及喜庆堂会都有演出。明清时期,戏法鲜见于宫廷,存于民间的主要分“撂地”和“厅堂”两种方式,后来出现了固定场所,如上海大世界、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等。

刘秋苓说:“传统戏法的魅力就在于贴近生活。表演用的道具十分简单,像传统布料、塑料碗等,表演者运用独特的创意、干净利落的手法,展示了中国传统节目的发展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手口并练磨技艺

2

1981年,刘秋苓出生在吴桥县一个小村庄。说起与杂技、魔术结缘,刘秋苓面露喜悦。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家离表姐家很近,一放假我就去表姐家玩儿。李印怀老师和表姐家是邻居,我常到李老师家看他一家人练气功和戏法儿。有时候,李老师一家人为村里的父老乡亲练几手。听到乡亲们为他们喝彩时,我特别希望自己也能上台表演。李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得知我特别想学习,就收了我做徒弟。”刘秋苓说。

也就是从六七岁开始,刘秋苓和李印怀一家便结下的一世的情缘。随着年龄的增长,两小无猜的刘秋苓和李印怀的长子李亮相互爱慕,遂结成秦晋之好。婚后,这对小夫妻更加刻苦练功,把气功、上刀山等杂技,以及古典戏法等打磨得炉火纯青。

求学重在于勤,勤则聚沙成塔。传统戏法的练习是十分困难的,讲究的是卖口与手法。“起初练得时候,‘背口’就像背课文一样,表情呆板,动作生硬。经过无数次地练习,才做到‘使口’如话家常,亲切自然。杂技的手法讲究脆、快、帅。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刘秋苓说。

最初学习戏法,首先要练基本功——压手和手夹球。在小拇指和无名指之间夹个塑料球,让球倒入其他手指之间,来回窜动。

刘秋苓说:“我一开始练夹球,球像弹簧一样,经过日复一日地练习,终于能够得心应手了。‘使口’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练春典,李姓说成拱手蔓儿,刘姓说成顺水蔓儿,菜说成苗心,火柴说成崩星子,鞋叫踢土子,筷子叫挑罗,吸烟叫草啃。多亏了当年刻苦练习了这些基本功,给我打下了好的杂技根底。”

3

坚守传统艺术

表演翻囊子的道具布袋一般都是刘秋苓自己缝制,针脚非常细致。表演起来,她着重手的技巧和肢体语言。由于是摆地摊的近距离表演,人们可以在四周围观,所以,非常考验艺人的功力。

这些年来,刘秋苓在学习继承古典戏法表演和技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积极探索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将传统风格和现代艺术相融合。

在吴桥杂技大世界的舞台上,刘秋苓凭借瓷碗、塑料碗、玻璃球、布袋、鸡蛋这些简单的道具,以口彩相连、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游客好评,获得了“小魔女”的艺名。近年来。刘秋苓经常受邀参加一些电视台的节目录制,也多次被杂技大世界评为优秀演员。

“古时候男尊女卑,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古典戏法技艺也是传男不传女。”刘秋苓说,“现如今,这项技艺也传授给了几名女学员,表演杂技的女演员也越来越多。只要有符合条件、愿意学习的,像翻囊子、球变鸡蛋这些古典戏法,我们都愿意教。”

刘秋苓和李亮夫妇育有一双儿女。儿子李洪毅读初中,女儿李金坪读小学。两个孩子都是从会走路就开始下腰、踢腿,从会说话就跟着爸妈“练口”。2018年,年仅10岁的小洪毅因主演杂技节目《杂技娃》,在“吴桥县中小学艺术节”中荣获集体一等奖。如今,每逢周末和假期,两个孩子都会早早起床,跟着爸妈一起练功。

刘秋苓说:“传统戏法历来很难创新,也由于保密性很强,所以技术的传承非常严格,都是以师徒、父子传授为主,绝不轻易传授给外人。再加上戏法这一行的门规非常严,导致传人越来越少。即便现在,技艺也是以口传身授的形式传承。”

面对传承的困难,聪慧的刘秋苓道出自己的心声。“古典戏法是一种凝聚无数前辈心血得来的艺术。我希望在杂技大世界这个充满魔法的世界里,把它坚守好、传承好,‘抓住’更多的观众和青年人。”

2022-10-13 本报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通讯员 洪飞飞 摄影报道 古典戏法·翻囊子: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1647.html 1 空囊取出惊喜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