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第05版:05

一架梯子救了3人、一家3口相拥跳海……沧州革命军事馆内,2000多件文物件件有故事——

2000多件文物“诉说”革命故事

有关人员介绍沧州革命军事馆情况

钟琪一家3口

这架梯子“屡立战功”

本报记者 钱冀敏 本报通讯员 李金良 摄影报道

9月20日,笔者来到位于青县经济开发区中央大街东侧的沧州革命军事馆。

走进沧州革命军事馆,一座立体浮雕映入眼帘。浮雕上镌刻着沧州革命军事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青沧战役、120师挺进冀中、赵博生、张隐韬、马本斋、黄骅……一幕幕激烈的战斗场面、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把人们带回那段被战火染红的岁月。

沧州革命军事馆内的2000多件革命文物,是沧州红色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无声“诉说”着真实发生在沧州大地上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文物,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

一架梯子的“秘密”

在这些革命文物中,有一架宽约0.5米、高2米多的梯子格外引人注目。

梯子表面斑驳,顶端已损坏。“这架梯子可不寻常,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沧州军分区有关人员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曾用这架梯子传送情报、躲避日伪军追捕。

这件革命文物的捐赠人李天华揭开了隐藏在梯子背后的“秘密”:1942年,八路军干部刘敬修来到青县李家营村,在这里秘密建立抗日根据地。村里百姓对日寇暴行深恶痛绝,一心想要赶跑日寇。在刘敬修的发动下,许多村民秘密加入了党组织,李家营村成了附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

李天华说,当时,日伪军来了,八路军战士就迅速借助梯子爬上房顶,灵活机动、出奇制胜打击敌人。

李天华介绍说,这架梯子当时还救过3名八路军。那是1942年11月的一天。刘敬修等3名八路军干部为躲避敌人搜捕,深夜躲到李家,被安排在东屋休息。

第二天,李天华的奶奶段雨珍正忙着做午饭,突然几个日本宪兵和伪军闯了进来,叫嚣着让给他们准备酒菜。

段雨珍是一名共产党员。千钧一发之际,她临危不乱,随手撩起西屋门帘,顺势将日伪军引进西屋。

情况危急,段雨珍手头忙着烧火做饭,心里却琢磨着如何帮助3名八路军干部脱险。猛抬头,她发现墙边那架梯子,急中生智,有了主意。趁日伪军喝得醉眼蒙眬时,段雨珍掩护丈夫搭好梯子,让3位八路军干部悄悄爬上房顶,脱离了险境。

李天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敬修等人多次来信,信中还提到这架救命的梯子,夸奖奶奶是青县的“阿庆嫂”。

多年过去,虽然李家人早已不再使用这架梯子,但是一直把它当“宝贝”珍藏了下来。

李天华说,父亲在世时,每年都要用桐油把梯子刷一遍,也会给晚辈们讲讲梯子背后的故事。现在,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架梯子,了解那段烽火岁月。

一家3口相拥跳海

两张黑白照片背后藏着撼动人心的故事……

由于隐蔽战线的特殊性,献县籍烈士钟琪的英雄事迹鲜为人知。

1946年10月,钟琪和他的妻子董健民,受党中央的派遣,携带党的核心机密——密电码,到东北建立电台,为党中央在东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打通联络渠道。从延安到烟台,一路惊险重重。为了躲避敌人的严查,负责机要工作的钟琪和妻子把密码本塞进孩子的尿布里,登上了北上的轮船。敌人突然搜捕,危急时刻,他们迅速作出抉择: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决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的手中。一家3口抱在一起,毅然跳入大海……牺牲时,钟琪25岁,董健民23岁,他们的儿子只有两岁。

这看似影视剧里的情节,却是真实的历史。献县籍烈士钟琪用生命捍卫党的机密,誓与密码共存亡,他们一家的英雄事迹令人动容。

钟琪,原名陈贯忠,1921年出生,祖籍献县淮镇李家洼村。去年,沧州军分区了解到钟琪还有亲人健在,马上安排人员赶到烈士的家乡淮镇李家洼村,找到了钟琪烈士的堂弟、85岁的陈起忠。

陈起忠说,钟琪是他大伯家的哥哥。大伯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钟琪排行老二。哥哥本来叫陈贯忠,为掩饰革命者身份,后改名为钟琪。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大伯一家逃难到了西安,也是在这个时候,钟琪接受了思想的洗礼,加入革命队伍。

大约1945年的时候,钟琪夫妇曾带着孩子回到家乡,探望亲友。临走时,留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们一家3口的全家福,一张是钟琪的半身像。正是这两张珍贵的照片,为日后证明钟琪的烈士身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证据。

直到1983年,陈起忠接到了来自北京有关部门的电话,一家人才得知钟琪夫妇的秘密工作和他们连同两岁的孩子牺牲的经过。后来,民政部将钟琪、董健民同志编入《革命烈士英名录》,并在北京万安公墓为两位烈士举行了遗像安放仪式。

据了解,沧州军分区还在全力搜集和整理钟琪的英雄事迹,准备在沧州革命军事馆专门开辟一个展厅,陈列钟琪、董健民烈士的照片和油画,宣传介绍他们的事迹,并将他们的事迹写进《沧州军事志》中。

2000多件文物背后

在沧州革命军事馆,沧州军分区有关人员向笔者介绍起7张“救国捐”的故事。这7张“救国捐”都来自一位叫张太和的人。他当年在运河边今沧县捷地渡口大桥附近开了一家“天利号粮栈”。他痛恨日寇,先后卖了很多地筹钱买各种物资,资助抗日部队。

只见一张有些残破的字条上面写着:“今收到天利壹佰伍拾元(救国捐)。”上面盖有“冀南第六军分区司令部游击大队部”的章。

另一张字条的内容则为:“今收到张太和捷地镇天利号自动救国捐壹佰元……”

沧州革命军事馆筹建时,张太和的孙子张金海将珍藏多年的“救国捐”捐献出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沧州儿女支援抗战的明证。“救国捐”对研究抗日战争有重要的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军皮箱、便携式煤油炉、一把断了柄的放大镜、英文打字机……这些是运河区退休教师杨进军代表姐妹五人捐赠给沧州革命军事馆的。

杨进军说,这些都是父亲留下来的,姐妹五人一致同意把它们捐给沧州革命军事馆,让这些物品发挥更大的作用。父亲杨蜚生学生时代就投奔延安,参加八路军,曾在延安群众日报社担任过美术编辑。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将部分缴获的战利品分配给父亲使用,父亲使用并保存多年。解放战争时期,父亲被调到晋察冀日报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曾担任承德地委党校校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等职。

锈红色的皮箱保存得很好,它不仅是抗击日寇缴获的战利品,同时也反映出党的干部朴实、节俭的作风;上世纪30年代奥地利产的便携式煤油炉,体现了那个时期革命者四海为家的革命意志;从那个断了柄的放大镜,依稀可以看到当时新闻工作者在微弱的灯光下,聚精会神撰写革命文章的情景……

在沧州革命军事馆,还能看到珍贵的冀中抗战形势地图、抗日战争时期缴获的日本军刀、贺龙元帅在冀中军区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每件文物都凝聚了时光,每件文物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据了解,沧州革命军事馆由沧州军分区筹建。去年年初,沧州军分区党委作出了建设沧州革命军事馆的决定,并专门成立了建馆筹备组。筹备组工作人员走访了沧州100多位战争时期的老英雄和模范,拍摄照片数百张,征集文物2000多件。沧州革命军事馆于2021年9月30日揭牌成立。

目前,沧州革命军事馆还在广泛征集革命文物,不断完善馆内陈列布展工作。

沧州军分区有关人员介绍说,沧州革命军事馆将会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讲好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用好用活这些珍贵文物,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2022-09-29 一架梯子救了3人、一家3口相拥跳海……沧州革命军事馆内,2000多件文物件件有故事——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70725.html 1 2000多件文物“诉说”革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