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继考研人数不断突破新高后,考博热浪袭来。同时,还有一部分人开始了重读本科。各类“考学热”的背后,是对学历的执着还是对知识的追求?“上岸”之后,读书的“涯”在哪里?
从专科到博士
“我”走了多远的路
专科大三这一年,张泽决定参加专升本考试。
那时他20岁不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有更多选择,想要成为一名站在大学课堂上讲课的老师。
现如今坐在浙江大学的博士生宿舍里,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泽依然觉得开心:“那个时候是自己主动学习,特别沉浸,吃饭都在背单词。”他说着笑起来,“有天晚上梦见做高数题,第二天醒来赶紧记下来,对答案一看居然是对的。”
2015年,顺利升入河南理工大学后,张泽开始备战考研。2017年,他成为河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虽然学历不断提升,但张泽依然因为出身而自卑。小组讨论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为了一场交流会要在镜子前反复练习……他觉得,主角逆袭的戏码好像并没有在自己身上上演。
研究生期间,张泽曾在遥感所实习,身边都是名牌大学出身的学生,他说:“可能大家敲代码的能力都差不多,但当面对不熟悉的领域,他们会相信自己可以做好,我反而总会担心自己没做过,会不会完成不了。”
现在他27岁,想要继续做研究,想要深耕深度学习和时空预测领域,想要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大龄再读本科
“我”要“逆社会时钟”
今年6月,28岁的汤莉坐在了高考考场上,她要答一份迟到了10年的试卷。
18岁那年,正在备战高考的汤莉突然被学校告知,因为户籍问题她无法参加考试。
因为不想复读,汤莉和家人商议后决定从零开始学习日语,去日本读大学。最终,她考上了日本一所大学的生物科技专业。
然而,汤莉却在两年后退学了,“这个专业更偏向化工,我努力过,但实在读不下去了”。
2016年,汤莉回国,工作、创业,独立经营一家留学机构,但心里始终放不下学医的想法。
她决定再次参加高考。
从2021年3月到今年6月,她一边在机构给学生讲课,一边私下给自己补课。
今年8月,她收到了广东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上岸”之后
“我”找到读书的“涯边”
升学考一直是常年霸占热搜的话题,高考、考研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考博热”也渐渐兴起。根据教育部官方公众号“微言教育”在今年3月发布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有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
在考博辅导机构工作多年的李几深发现,近年来前来咨询考博的人越来越多,“有应届的、有在职的,我觉得人数增多一方面是研究生的数量在上升,另一方面是疫情下就业形势严峻,不少人会选择继续求学”。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补充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国家需要大量科研人员的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文化、教育方面的提升。”
谈及“考博热”时,吕林海建议考生要对自己进行全面评估。“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科研工作,学生应该评估一下自己的学识积累、学术兴趣和知识创新能力,否则遇到高难度的学术挑战时,没有很强的动力就会退缩。”
对大学满怀期待的汤莉则一边处理着工作,一边准备入学报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据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