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第05版:05

“公交车大夫”

上车顶仿佛演杂技,下地沟就像钻烤箱……作为公交车机务员,他们能文能武,既要拿得起扳手,又要看得懂数据,确保“手到病除”——

车顶修空调仿佛演杂技

下地沟修车就像进烤箱

用电脑进行发动机数据检测

本报记者 吴艳 魏志广 本报通讯员 刘文环 摄影报道

一辆待保养的11路公交车缓缓驶进维修车间。车刚停下来,夏松就钻进狭窄的地沟里,手持工具对底盘、转向、刹车系统进行检查。此时,熄火不久的发动机附近的温度在50℃左右,他的汗水大颗大颗往下滴。

夏松是沧州公交集团第四分公司机务班班长。熟识他的车长们都亲热地喊他“车大夫”。公交车有个“头疼脑热”的毛病,夏松准能“手到病除”。

“望闻问切”,为车“把脉”

作为“公交车大夫”,他们除了要为故障公交车进行“内外科手术”,还要负责公交车的养护和车容车貌。夏松开玩笑说:“我们是‘全科大夫’,内外兼修,还会美容、保健。”

很多人都乘坐过公交车,但却很少会注意到“公交车背后”的人或事。排查、维修、检测,小到一颗螺丝钉,细到一根连接线,都要经过“公交车大夫”细致复核后,公交车才允许复运行驶。

以前,他们叫维修工,现在,他们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机务员。

今年30岁的夏松和其他11名工友一起负责公司160辆公交车的维护、维修、保养工作。

凌晨5点,天色微亮,位于市区浮阳北大道的韩家场公交停车场内,车停得满满当当。身着工装、手拿本子和笔的夏松和孙建升在停车场门口执行日检,看着每一辆公交车缓缓驶出停车场,清点着出场车辆的数目。

“望”“闻”“问”“切”工作法是沧州公交集团第四分公司机务班多年修车经验的总结。机务员调动眼、鼻、耳各种感官,能快速知道这辆车是否有问题。

日检时,经过他们身边的公交车,就像CT扫描一样,机务员的双眼就是CT扫描仪,他们要对车容车貌、灯光、显示设备等进行外观查看,这是“望”。

“闻”就是闻电器元件有没有烧焦的味道。

在车长签字的时候,机务员还要与车长交流车辆是否正常,这是“问”。

如果发现车辆故障,就要使用仪器实际测量,结合人工操作排除故障,这就是所谓的“切”。

待机务员最后确认一切正常后,车辆才可以出场运营。

车顶修空调仿佛演杂技

今年的夏天格外炎热。高温天气下,公交车辆空调使用频繁,容易出现制冷不强、风力不足的情况。

维修公交车的空调有点与众不同,因为机务员基本都要爬上车顶作业。

笔者采访时,正好见到维修空调的场景。机务员代利和同伴踩着扶梯打开车厢的应急车窗,爬上车顶。

站在车顶上,两位机务员系好安全绳,头戴安全帽,开始检修空调系统。

公交车空调位于车顶中间的位置,凸出车顶约30厘米。

在近3米高的公交车车顶上,代利犹如身怀绝技般来去自如,稳如平地。

“习惯了,一天上去几趟,只要不往下看,就跟在平地上差不多。”面对笔者诧异的眼光,代利笑着说。

不一会儿,代利额头上便渗出密密麻麻的汗珠。伸手抹一把,手上的油污蹭到了脸上,代利也浑然不觉。

汗水继续流下来,滴到眼睛里,代利只能把眼镜推到头顶,抹一把眼睛继续干活儿。

“现在天凉快了,已经舒适多了。最热的那些天,无遮挡的车顶铁皮温度特别高。看,我们练就的‘铁砂掌’。”代利伸出了长满老茧的粗糙双手向笔者展示。

下地沟就像进烤箱

对于机务员来说,上车顶修空调还不是最难受的,下地沟修车的滋味才是一言难尽。

在持续高温下,运营中的公交车磨损率和故障率都会提高,不时有公交车被送来维修车间“问诊”。

当室外温度逼近40℃时,一米深的修车地沟,空间狭小、光线暗、油味重,空气不流通、温度更是远远高于地面。机务员站在闷热的地沟里,车辆部件散发的余温威力仍在,上蒸下烤,全身热浪滚滚,仿佛置身烤箱中一般。

机务员告诉笔者,刚开进维修车间的公交车,发动机温度接近90℃,就算停放降温半个小时后,发动机的温度也接近60℃。

为了防止被烫伤,机务员不得不穿着长裤、戴着手套,没几分钟,豆大的汗珠就从他们沾满油污的脸上吧嗒、吧嗒往下掉。

“踩刹车!打方向!”夏松喊着指令,同组职工在驾驶舱内进行操作。地沟里,身高1.8米的夏松只能弯着腰半蹲着行进,伸手、探头、旋紧螺母……专注地对车辆的制动、悬挂、转向、灯光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钻出地沟,夏松又赶紧打开后机舱盖,检查水管路、油管路、电源线束等重点位置。当整辆车检查完毕,他整个人已经像是水洗过一样。

此时,另一辆待检车辆又驶入检修工位。“又要经历一次‘洗礼’!”夏松和同伴开了一句玩笑,立刻奔向下一辆故障车。

钻车底

除了在车间内进行维修,“车大夫”还要随时待命。在线路上行驶的公交车突发故障,一个电话,他们就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抢修。

每一次的现场抢修都是露天作业。没有地沟,机务员要检修车辆底盘,就必须钻进车底。

夏天,他们直接躺在沥青路面上,高温很快就会透过薄薄的衣物传至皮肤。往往现场抢修一次,他们就像蒸了一个桑拿浴。

冬天,冰天雪地,不论是积雪还是结冰,机务员也要直接躺在地上进行维修。

现场救援时碰上恶劣天气,维修环境就更为艰苦,但无论现场环境如何,“公交车大夫”都会毫不犹豫钻进车底。遇到简单的问题,他们十几分钟就能搞定,但碰到棘手的故障就需要几个小时才能解决。

一次,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机务员孙建升接到一个现场报修电话。他到现场一看,发现车辆下面全是雪和冰碴。

他钻进车底后,先用手将车底的冰碴抹掉。冰碴直接掉落,狭窄的空间无处可躲。好在孙建升有经验,用另外一只胳膊挡在脸上,才没有被眯了眼。维修完成后,孙建升身下的雪、冰都已经融化,他身上的衣服也几近湿透。

拿得起扳手,看得懂数据

35岁的尚国强是沧州公交集团第四分公司的机务经理,有着10多年的修车经历,经验丰富,是夏松等年轻机务员的师傅。公交车遇上疑难杂症,一般都要请尚国强出手“医治”。

尚国强告诉笔者:“机务员这个称呼是近两年才赋予我们的。我们很喜欢这个称呼,感觉很‘高大上’,很有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交车从传统的柴油车向燃气、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过渡。公交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维修带来了新的挑战。

作为维修人员,必须从传统的故障诊断思路向新能源车辆诊断思路转变,维修方法、操作流程都更加智能。

“除了传统的车间维修,现在的维修还需要配合电脑软件检测。”说着,尚国强向笔者展示了如何使用电脑对燃气车、纯电动车进行发动机数据检测,通过数据如何判断故障点。

尚国强说:“想要做好机务工作,必须文武兼备。机务员这个名字可不是白叫的,我们时刻在学习的路上。”

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尚国强还带领着公司的机务员搞改革创新,不仅为公司节约了成本,还能让大家工作起来事半功倍。

在车辆二级维保作业中,刹车蹄销清洁润滑作业的拆卸方式一般是使用锤子敲击。在敲击过程中容易造成刹车蹄销和刹车蹄架变形,且蹦出的金属碎屑容易伤到机务员。尚国强和机务员们对蹄片结构进行分解,研究出一款蹄销拆装器。在使用拆装器进行拆装时,仅需一人操作就能完成,既节约了劳动力,又有效避免了安全隐患,还能节约40%的蹄片拆除时间。

机务员在日常维修公交车时,发现车辆加注防冻液过程中,使用液压加注枪手动加液,不仅费力,还容易造成浪费。在车顶加注过程中,需手提桶装防冻液爬上车顶,存在安全隐患。机务员们灵机一动,用废旧铁板和铁管焊接成的工具车、加注枪、废旧电瓶、倒液管和一台小型抽水泵做成了一款防冻液加注器。使用时,打开加注枪即可实现对防冻液的加注,操作非常便捷。车长和机务员再也不用提着沉重的防冻液攀爬上车顶了。

这群“公交车大夫”用辛勤的汗水保障车辆正常运营,在幕后守护着每一位乘客的安全!

2022-09-20 上车顶仿佛演杂技,下地沟就像钻烤箱……作为公交车机务员,他们能文能武,既要拿得起扳手,又要看得懂数据,确保“手到病除”—— 2 2 沧州晚报 content_69829.html 1 “公交车大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