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市民王鑫在出门前都要查看花粉浓度监测结果。她发现这几天的花粉浓度很高,于是常常“全副武装”地出门。
对花粉过敏者来说,花粉浓度就是他们外出的参考指南。
花粉浓度是如何监测的?监测员主要监测哪些花粉?一年中花粉浓度有哪些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市中心医院耳鼻喉院区楼顶上的花粉监测点一探究竟。
采集:
楼顶上进行花粉监测
9月5日15时50分,市中心医院耳鼻喉院区的医生申梦梦来到过敏原实验室,开始准备第二天的监测玻片。
申梦梦先在10多平方厘米大小的玻片上标上地点、日期,再涂上一层凡士林。“这个准备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凡士林的涂法是北京同仁医院的老师反复实验得来的。涂片质量直接影响花粉采集质量。”16时,申梦梦准时到耳鼻喉院区4楼楼顶换玻片。
楼顶空旷的位置上有一个1米多高的“架子”,采集花粉的玻片就放在“架子”上方的金属盘上。这看似简易的监测仪器,出身可不简单。它叫“便携式沉降式花粉采集装置”,是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专业团队研发的。
申梦梦小心翼翼地取下旧玻片,再固定上新的玻片(右上图)。这个新玻片就开始新一天的花粉采集工作了。
记者看到,申梦梦取下的旧玻片模糊不清,没有新替换的玻片清亮。“涂抹的凡士林起到粘住花粉的作用。现在玻片上有灰尘也有花粉,需要进一步分辨。”申梦梦说,这就是花粉数据监测的第一步——采集。
计数:
显微镜下的细致活儿
拿着取下来的玻片,申梦梦返回实验室,对玻片进行复红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统计。
在显微镜下,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花粉露出了“真容”:数量繁多,密密麻麻布满玻片。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三角形。
申梦梦说,一般情况下,有密集恐惧症的人干这活儿有点困难。
“那些紫色的小点就是花粉,需要一个个数出来。”申梦梦每数完一片区域,便在本子上做好记录。半个小时后,她数出1953粒花粉。也就是说,当天监测到的花粉浓度是1953粒/千平方毫米。“这是入秋以来花粉浓度最高的一次。”申梦梦说。
申梦梦清楚地记得,刚刚开始从事这个工作时,每次数完花粉抬起头都感觉头晕眼花。当然,非花粉浓度高峰期时,监测员的工作会轻松不少。有时,玻片上只能数出几粒花粉,10多分钟就能得出结论。
辨别:
追根溯源找到“元凶”
得出花粉浓度数值,工作就到此结束了吗?并没有。
各种形态各异的花粉到底来自哪些植物,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步。所有的玻片在做完初筛工作后,都会寄往北京同仁医院,由专业的团队进行花粉分类与审核,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仅仅是蒿属类就有艾蒿、黄花蒿等很多类。它们的外形很相近,必须找到彼此之间细微的不同点。”申梦梦说,从今年3月以来的监测数据来看,春季多以松科、柏科树木的花粉为主。到了秋季,多是蒿属类、葎草类等杂草的花粉。
意义:
预防和治疗过敏
“随着城市绿化面积及植被数量的增加,花粉症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了解一个地区气传花粉的分布和播散规律,是为花粉症患者的精准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为城市的植被规划提供依据。”耳鼻喉院区鼻科主任刘卫卫道出了进行花粉浓度监测的最终目的。
据了解,近几年过敏性鼻炎患者和哮喘患者每年都在增加,花粉是重要的过敏原。花粉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花粉过敏者的生活。为此,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刘卫卫主任团队与北京同仁医院合作并加入同仁医院全国致敏花粉监测项目,在每年的3月至11月监测每天的花粉浓度,并及时发布。
刘卫卫说:“花粉浓度播报可以为过敏患者的早期防护和治疗提供预警,提醒患者及早准备药物,出行时做好花粉防护,如戴口罩、防护镜、清洗鼻腔等。作为医师的我们,也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开展早期干预治疗,减轻患者花粉期的症状并及时治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