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真
今年32岁的张莎莎,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毕业之后在廊坊一家企业上班,收入颇丰。
2014年,她跟随丈夫回到肃宁老家,专门从事蔬菜育苗及蔬菜新品种的示范引进和推广工作,开始了创业之路。
起初,看她年轻,还是个“门外汉”,不少农户对她能培育出好种苗充满怀疑。如今,作为肃宁县绿苑种苗基地负责人的张莎莎,成为了大家眼中公认的“育苗专家”,她的创业事迹还在去年年底入选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案例。
“门外汉”爱琢磨
给茄秧“换头”
张莎莎之前没接触过农业,对育苗更是一无所知,但她却把年轻人敢想敢干、不服输的劲头发挥得淋漓尽致。那时候,她从早到晚“长”在大棚里,每天一睁眼就“恶补”育苗知识。
功夫没有白费。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她一边积累经验一边创新,琢磨出了茄秧“换头重长”技术。
茄秧“换头重长”技术,是张莎莎在种植茄苗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有一年冬天,张莎莎发现茄秧感染了非常严重的灰霉病,她干脆就把发病的茎杈直接剪掉,并抹上石灰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割”了头的茄秧伤口不仅愈合了,旁边的侧枝竟然长出了新芽,最后还结出了茄子。这样的发现让张莎莎非常惊喜,多次试验后她发现这种种植方法确实可行。
“不管是茄秧患了病害,还是产能减弱,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不用像之前那样拔秧重栽小苗,而是直接给原有的秧苗‘剃头’,憋出新芽。”张莎莎说,这样做节省了重新种植的成本,只要在‘剃头’后做好杀菌、遮阳、补充平衡肥等措施,二茬茄果的品质和产量都不输于重新种植的。她还把这个新发现积极地分享给农户们。
在传统种苗移栽过程中,张莎莎发现种苗很容易出现因人工力度不均导致伤口感染菌病的问题。经过1年多的调试和实验,她和丈夫研究出一款种苗整根移植器。
“这款种苗移植器既能让根茎不容易受损、栽苗深浅度合适,还降低了种苗在移植过程中出现的菌病问题。除此之外,还能节省一半的人工成本。”张莎莎说。
目前,张莎莎已申请“一种植物种苗整根移植器”“一种大棚蔬菜种苗培育温度调节装置”“一种提高种苗出芽率的培育装置”等9项实用新型专利。
换位思考问题
收获“铁杆”粉丝
在精心育苗的同时,张莎莎还积极开拓市场。她认为要想打开销路,最重要的是多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卖种苗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不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种苗,还应为客户做更长远的打算。”
每次客户定购种苗时,她总会先详细了解对方的种植区域、规模、销售方式后,再推荐相应的种苗。
之前有一个农户想订购芹菜苗,当时芹菜的市场价高,芹菜苗的投入成本也大。考虑到这位农户的经济状况,张莎莎想,一旦市场出现变动,赔钱的风险会非常高。于是,她向这位农户推荐了成本较低的甘蓝苗。农户花了几百元买回了甘蓝苗,收入1万多元。尝到了甜头的他,给张莎莎介绍了七八个客户,他们陆续又定了5万多株甘蓝苗。
客户们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了任何难题,张莎莎都会尽心尽力给予技术指导,有时候还去回访了解情况。
去年5月份的时候,肃宁张大村的一位农户向她求助,说自家的西红柿表皮和里面的纹理都有酱油色的斑点,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张莎莎知道情况后,马上赶去现场查看,当时也没有弄清楚原因。随后,她请来了植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病毒,并给出了相关的防治办法。
“我希望尽我所能,为客户们解决困难,提升他们的种植信心。”张莎莎以诚相待,让她几年内拥有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云端”上卖种苗
吸引八方客户
张莎莎觉得,“新农人”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还要学会借助互联网经济,让自己的种苗“飞”得更远。“不能只知道低头种地,网络营销这一块也要重视起来。”
在做好本地和周边市场推广销售的同时,张莎莎相继在快手、抖音等线上平台注册了名为“绿苑种苗”的账号,每天挤出时间在平台上更新育苗动态。
一个个小视频记录了张莎莎每天的日常工作,同时向大家展示了基地的规模、苗种的种类,出苗生长情况、质量等。
“有不少客户通过线上平台的小视频联系我,找我订购种苗。”张莎莎说,目前基地常年培育黄瓜、西红柿、白菜等12个种类、5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苗,每年为市场提供约1.5亿株优质种苗。
她培育的白菜苗,前年的数量是20万株,去年是80万株,今年已达到了300万株,目前仍供不应求。有不少来自辽宁、内蒙的大客户通过线上平台下单,一次就订购二三十万株。
虽然线上平台账号的粉丝数量还没有达到张莎莎的预期,但客户的购买力挺强。张莎莎说,她正在学习视频的剪辑、文案的撰写,以及用户的浏览需求等内容,打算下一步在视频里出镜,让视频更鲜活、有趣、接地气,能被更多的人喜爱,开辟新的销售渠道。